國家頻出房地產調控措施,溫州炒房民資樓市“觸冰”。轉戰各地的溫州炒房團紛紛解散。以千億計的資金暫時退出了這個“掘金”板塊。
更早前,從俄羅斯“灰色清關”事件到迪拜金融危機,再到山西煤炭資源整合,6000億元的溫州民資似乎有些步履蹣跚。
但習慣了在商海弄潮的溫州人,雖然暫時退出了一些投資領域,但顯然不會一直沉寂。
這有如一幕“蟄伏”戲,大戲還在醞釀中。
有些投資客看準了商業地產和黃金市場,更多的人正期待溫州民資整合轉型。
來自溫州有關方面的消息說,當地將組建3大面向民資運營的平臺,整合溫州民資。
銀行存款余額同比增長20%
今年3月15日,溫州市統計局發布了《溫州市2010年1—2月份主要統計指標》。當中提及的最大一筆數字,為5514.52億元。而其所指,正是溫州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
這個數字之所以顯眼,除了本身的“巨量”,真正讓人驚訝的,是其膨脹速度——同比增長了20%。
在民營企業主和投資客聚集的溫州,存款余額持續增長,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民間資本,尚在不斷回涌中。
在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看來,上述數據還是新近樓市“組合拳”出臺前的統計,如果加上溫州人“樓市觸冰”后的資金回籠,這個數字還在激增。
“說‘蟄伏’也好,說‘靜待’也好,其實都是資本在彷徨,暫時不知路在何方。但資本逐利是無法改變的,所以這筆錢的能量,早晚還會揮發出來。”周德文說。
瞄準商業地產和黃金市場
最近,一個關于溫州民資動向的熱門說法是,原本打算投資住宅的資金,很多流向了商業地產。
5月初,當地一企業主黃先生,一次性購進了上海浦東2000多平方米的寫字樓;一名溫州炒房客,在迅速處理了上海多套房產后,與40多名親友購進了200多個沿街店鋪……
這種新動向,看上去并非沒有理由:手頭大筆閑置資金,遇到了樓市新政“組合拳”,再買住宅風險太大;股市比較平淡,沒有足夠吸引力;其他陌生的行業,尚無十足把握等。
另外,種種跡象表明,投資黃金者也越來越多。
昨天下午,中金黃金投資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黃曉文介紹,今年2月至今,他們的月銷售額增長幅度在150%以上。“明顯感覺到,溫州人投資黃金的熱情正釋放出來。”
黃曉文說,特別是4月份,雖然金價上漲,但黃金投資客依舊增多,“應該和樓市狀況有一定關系。”
“蟄伏”期靜待整合轉型
“當然,溫州民資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整合轉型,眼下已自發形成一種民間期待。”周德文說。
事實上,3個面向民資的運營平臺,已在溫州初露雛形。
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由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與溫州經濟師協會、溫州市企業家協會共同發起組建,打算引入50余家國內外投資機構、基金公司。
“最快6月份推出。”知情人士說,“投資中心”可以集中發布“資本與項目”的供需雙方信息,特別是引導溫州民資進入政府鼓勵扶持的那些產業。
周德文負責的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正牽頭組建溫商對外投資聯盟。
周德文說:“所謂‘聯盟’只是一個稱謂,不會進行獨立注冊,旗下將包括各類獨立運行的私募基金,委托專家進行對外投資。”
“像電訊、金融這樣的‘壟斷行業’,如果民資可以進入,必須是大資本,‘聯盟’就能起到作用。”周德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