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1日,上海市政府協同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舉辦第四屆陸家嘴金融論壇。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還處在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仍舊有一些財務軟約束的現象,可能會造成潛在的、過熱的沖動。在目前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國的宏觀管理需要轉向,將引入審慎性政策。
同時,與會嘉賓就加快人民幣資本賬開放、緊縮政策持續多久等問題深入討論,交鋒激辯。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呼吁加快人民幣資本賬開放,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警告要吸取日元教訓,防止自己玩自己的錢。針對偏緊政策或傷害經濟的說法,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博客)認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貨幣供應量年增幅應降到16%及以下。
交鋒一 人民幣國際化
正方 跨境結算量激增 需加快資本賬開放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李波表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去年一年的總量為5000億元,約占進出口貿易總量的2%。而今年前4個月,結算量已達5300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量。
與此同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試點已擴大到2010年6月的20個省,試點企業也從365家增至6700多家。今年1月,央行發布了境內企業持人民幣到境外直接投資的試點辦法,迄今為止試點量約為190億元。此外,李波透露,境外企業拿人民幣到境內來投資的試點辦法,目前央行也正在和有關部門一起起草。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隨著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發展,人民幣可適當加快國際化進程,早日開放資本賬。他透露,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去年這個時候大概是890億,到現在已達到4500多億,增幅非常大。而作為在資本賬并未開放下的人民幣國際化試點,從過去一年的情況看,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勢頭非???,并且風險是可控的。
不過,人民幣國際化現在只限于貿易結算,陳家強強調,進一步的資本賬開放很重要。他表示,雖然現在Q DII、Q FII等給予了資本賬某種程度的開放,但從目前的市場發展來說,這些都太有限了。他建議,把人民幣資本賬及我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之門開放多一點、快一點。
對此,周小川表示,人民幣跨境使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自然會產生一種需求,使人民幣逐步、有序地走向可兌換。
反方 離岸人民幣或多是自己人持有 應吸取日元教訓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看法則不同。他直指目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還存在問題,若處理不好,使人民幣資本賬開放速度過快,快于境內金融體制改革的話,則有可能重蹈日元的覆轍,雖然國際化,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不高。
殷劍峰指出,在跨境結算的出口貿易中,因為人民幣用得比較少,出現了貨幣替代的現象。“原來企業進口商品要找銀行,銀行找中央銀行買外匯,現在不找了,直接用人民幣支付,原先的外匯需求就沉淀在銀行。”此外,由于七八成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都要通過香港,香港就沉積了大量人民幣存款。而香港以人民幣計價交易的金融產品又非常匱乏,這就導致了香港人民幣持有收益非常低,迫切需要向內地回流。
殷劍峰分析,IM F統計可識別外匯儲備60%是美元,30%是歐元,剩下10%是日元等貨幣。日元不是重要的儲備貨幣,與日本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從這個角度看,日元國際化是失敗的。
為什么會失敗?殷劍峰介紹,據日本學者總結,1980年,日本的出口貿易中34%使用日元,而進口貿易中只有4%使用日元。這是因為,日本超過50%的進口商品是能源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計價發展起來的。同時,日本出口貿易中1/4是對美國,大概還有同等規模是對當時歐共體。也就是說在針對強勢經濟體出口中,日元很難推出。這跟今天中國非常像,較多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廣東地區,人民幣跨境結算量較大;而較多面向歐美市場的上海地區,人民幣跨境結算量較小。
從1984年5月起,日本和美國成立了日元美元委員會,開始大力推日元的國際化。殷劍峰指出,日元國際化當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資本項目的開放速度和程度遠遠快于日本國內金融體系改革,特別是在1985年后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日元的離岸金融市場發展非???。
然而,當時日元離岸金融市場非?;?,在里面主要是兩類交易。一類是在日本本土的金融機構將資金轉移到離岸市場,比如倫敦、美國、香港,然后再從離岸市場將資金轉移到日本本土。當時日本研究者稱資金循環是債貸款,說白了,日本人自己在玩自己的錢。還有一類就是國際投資者,在借日元并不是想持有日元,他們發現國際投資者對以日元計價的債券和股票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們借日元立刻換成美元和其他貨幣投資美國和歐洲。“就是資金從日本流出來,通過離岸市場轉一圈回到了日本本土,”殷劍峰說,“回到日本本土干什么?主要就是炒股票,炒房地產。”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危機與離岸資金回流實際上也是密切相關的。
從日元國際化失敗的教訓來看,殷劍峰表示,我國應鼓勵進口貿易也多使用人民幣,同時使匯率更加有彈性,并且擴大對外資本輸出。美元成為儲備貨幣的重要條件,是二戰后馬歇爾計劃,在此之前美元的儲備貨幣還不如英鎊。殷劍峰建議,中國要以直接投資而非金融投資的形式,重點進行資本輸出。
交鋒二 緊縮多久
美國斯坦福大學威廉·依貝爾、國際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教授認為,美元零利率政策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型經濟體通脹高企的禍根,導致熱錢洶涌,亦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加息和人民幣升值在抑制通脹的同時都會帶來更多熱錢,因此,中國很難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王慶認為,中國的結構調整過程必然產生比較高的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關系不大。短期而言,他預計,現在偏緊的貨幣政策至少上半年會維持,那么通脹年終會觸底。長期來看,不宜執行偏緊政策,如果一定要執行偏緊的貨幣政策,通脹也會壓下來,但是不利于結構調整。
對于上述兩種觀點,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都不認同,他強調,當前的通脹非常嚴峻,是改革開放后第三次面臨通脹危機,必須從源頭上降低貨幣供應量。他分析,在人民幣升值的普遍預期下,不論怎樣,熱錢都會來,加息與否對熱錢影響不大。謝國忠認為,第一個硬目標就是貨幣供應量增加不超過16%,以后貨幣供應量還會隨G D P增速放緩而下降。
當然,貨幣供應量下降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速放慢。但謝國忠強調:“經濟放慢是一件好事情,剛好在美國加息之前把中國的資產泡沫擠出去。這樣,等到美國利率再次回到5%、6%的時候,中國就不至于出現1996、1997年那樣的東亞金融危機。”而在這過程中,謝國忠認為,緊縮政策是絕對不能放松的,因為離到位還有很長的距離。
2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新時期的宏觀管理必須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極大不確定性來作出決策,并要引入宏觀審慎性政策。中國還處在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盡管已經完成了相當一部分路程,但這條路還沒有完全走完,仍舊有一些財務軟約束的現象,這種財務軟約束可能會造成潛在的、過熱的沖動。在目前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國的宏觀管理需要轉向,并在這種轉向中找到一個新的、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又能夠控制通貨膨脹的新平衡點。
觀點
廣東省金融辦:建議中央適當放權
廣東省金融辦主任周高雄20日晚出席陸家嘴金融論壇時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2010年廣東金融產業增加值實現2493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30.4%,占G D P的比重從3%提高到6.1%;全省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11.54萬億元(其中地方金融機構總資產2萬億元),超過香港;實現稅后利潤1530億元,創造稅收收入847億元。
周高雄提出,在金融管理方面,中央應對地方適當放權。他表示,在經濟結構多元化、金融市場主體多元化情況下,中央高度集中的金融監管體制已不能充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經濟、社會雙轉型條件下,金融對內開放、對下放權,利大于弊。他提出,應強化地方政府在建設區域金融市場、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規范發展民間金融等領域的職能;有必要賦予廣東、上海等地與港澳臺及東盟地區開展金融合作的權力。
周高雄建議,全國實行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分層監管的金融管理體制。中央設立金融管理委員會,履行制訂國家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制訂金融產業發展規劃、制訂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對重點大型金融企業進行管理、監督的職能。地方政府設立金融產業廳,履行執行國家金融政策、制訂地方金融產業發展規劃、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培育發展區域金融市場、培育發展地方金融企業、開展金融合作、防范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職能。
他同時建議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金融立法權限,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準入審批、監管權限都下放到省級政府或中央派駐當地的金融監管機構。(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