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成說:“政府修訂成品油定價機制,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對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對通脹水平影響,二是國際油價走勢狀況。目前,國內CPI有所回落,國際油價處于下行階段,社會對改革的承受能力較強。政府部門應把握改革時機。”
但政府部門的顧慮始終存在。一位國家發改委官員對記者表示,成品油價格改革已經領先電力、天然氣等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步伐有些加快,擔心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
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家祥認為,“新定價機制能否出臺關鍵在于政府改革的決心,在于政府是否能放松價格管制。國際油價的影響因素較多,在下跌之后,可能出現繼續上漲。”
對于石油企業而言,其建議政府下定決心改革現有定價機制,“拖得時間過長或經常反復,同樣付出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成本。”
在既往價格調整中,國家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了適當調控,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實際漲幅低于按機制測算的漲幅。尤其是在國際油價上升時,國內油價不能同步提高,對石油企業利益有影響。
但石油企業又不愿意接受自主定價的方式。原因是,目前價格到位欠賬和市場尚不完備的情況下,企業自主定價難度大,不易被輿論和消費者接受,時機尚不成熟。
董秀成說:“新成品油機制并不意味著政府脫身,不意味著企業自由定價。企業仍要按照政府制定的規則調價,在不超過最高價格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確定具體銷售價格。”(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