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2975,較前一交易日下滑30個基點;然而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價則在開盤不久之后迅速漲停,接續在上周五中止的連續13個交易日觸及漲停的趨勢。
雖然人民幣近期漲勢強勁,但10月份中國的外匯占款增幅則出現明顯收窄。根據上周央行公布的新增外匯占款數據來看,10月份新增外匯占款僅有216.25億元,雖然外匯占款連續兩個月出現正增長,但是新增規模較9月份的1306.79億元大幅下滑。
人民幣有價無市?有專家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資本凈流出的局面下人民幣依舊持續升值,說明目前境內的結匯量大于資本流出量。
熱錢理論難以成立
昨日,匯市開盤不久,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價即快速上漲至6.2345,再次觸及漲停。有交易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日內強大的結匯規模直接造成人民幣對美元的快速漲停。根據本報記者初略統計,自7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已達近2.7%,僅10月份一個月的升值幅度就近1%。而且,市場人士普遍預期,人民幣對美元在年內仍將維持上漲之勢。
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同時,中國的外匯占款增幅則出現明顯下滑。與此同時,10月份中國貿易順差達319.9億美元。如果按照目前較為流行的簡易的熱錢計算方式,即“外匯占款-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熱錢”的方式計算,10月份應該是資本凈流出局面,這也就意味著市場關于“熱錢流入刺激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的理論難以成立。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貿易順差擴大而外匯占款收窄,說明10月份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以及民間資本流出規模加大。目前,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有很多企業在德國等歐洲市場尋找并購機會。而在資本凈流出的局面下人民幣依舊持續升值,只能說目前境內的結匯量大于資本流出的量。”
不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認為,在當月貿易順差擴大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增量不多可能主要是因為當月美元指數結束此前下行態勢并趨穩,同時雖然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但市場預期未來仍有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和居民結匯意愿階段性再次下降。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近期企業和局面的結匯量較大,但是由于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境內的購匯量也出現增長,有投資者開始做多美元。”
上述交易員表示,近幾周開始的客戶詢盤購匯的數量逐漸增加。(人民網-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