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液化氣市場一改2012年12月的暴跌頹勢局面,喜迎新年“開門紅”。
若說消費稅風波是12月液化氣暴跌的罪魁禍首,那中石化統銷即是液化氣開年一路高漲的根本推力。
2013年1月1日,中石化正式啟動統銷液化氣,全國62.99%的液化氣被統銷。
隨著中石油2010年成立昆侖燃氣實行液化氣統銷,中石化也決定開始對液化氣實行統銷,跟中石油搶占市場。
而液化氣價格開年則一路高漲,可以說是中石化統銷液化氣“惹的禍”。
啟動液化氣統銷過渡期
中石化定價話語權增強
2012年12月31日,中石化液化氣統銷上線視頻會在總部召開,標志著中石化擴大煉油自銷產品銷售體制改革又取得階段性勝利。
這也意味著中石化正式啟動液化氣統銷。目前,中石化實施液化氣統銷已經一周的時間。
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家社會機構向《證券日報》記者證實,中石化將前3個月定為統銷的過渡期。部分煉廠仍然保持自身定價為主,逐步向統一報批定價過渡。
據統計,中石化2012年的液化氣產量為808.4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5.92%,全國62.99%的液化氣將被兩大石油巨頭統銷。
據了解,統銷后,液化氣的定價權從“地方上升到中央”,定價話語權的高度集中,可以使得市場價格的聯動性更加緊密。以往各個煉廠基本是各自為戰的策略,即各個廠根據自己的生產、庫存、銷售情況制定價格,制定銷售策略。
在統銷初期,仍將保持以煉廠定價的方式為主,逐步向統一報批定價過渡。一旦統銷進入成熟階段,將有各個駐廠辦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價格及銷售計劃,上報至總部,由總部統一審批。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雨浩認為,一旦這種銷售模式形成,那么整個液化氣大的價格走勢中,中石化的話語權將得以加重,其對市場走勢的把握能力也將大大加強。
此外,液化氣統銷之所以會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石化在液化氣上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液化氣特殊的儲存方式,使得液化氣的價格波動頻繁,統銷模式的成立,一定程度上使得液化氣的價格更加堅挺,增加了抗跌能力,這符合利潤最大化的基本初衷。
統銷并減產降量
中石化推漲液化氣價格
2012年12月液化氣價格一路走跌。僅12月15日當天,國內液化氣價格慘遭崩盤,各地煉廠暴跌1000元/噸左右,市場均價跌至5676元/噸,較上一日跌9.03%。
金銀島數據統計顯示,新年伊始,全國各地液化氣價格一路高漲。2013年1月1日,廣州石化液化氣價格為6690元/噸,1月7日已經上漲到6960元/噸;海德石化液化氣價格則從6060元/噸上漲到6400元/噸。
金銀島陸光林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地煉環節的部分停工導致產量下降,而中石化統銷后,煉廠間展開的合作不斷加深,時效性、統一性得到改善。
“近期,中石化主營的降量展現其操作的靈活性,在需求樂觀的同時用減產降量來鞏固液化氣的推漲勢頭。”
據了解,目前,中石化旗下煉廠獨立設定各自煉銷分管,在每天8:30分準時上報上海總部等待審批。較統銷前而言,時間的前置將引領中石油、中海油、地煉隨市定價,起到價格指引作用,鞏固、加深中石化在燃氣領域的話語權。
在銷售渠道方面,政策的傾向轉向合同戶,畢竟合同戶穩定的采購量是企業降低庫存成本、保持雙贏的最佳模式;統銷后,客戶賬款需打至上海總部,但發貨、開票在主營煉銷部門。
陸光林表示:“在液化氣統銷初期,無論是主營煉廠,或是采購用戶均有不適,隨著統銷的推進,現下游逐漸適應此種模式。正由于結算、付款的不適導致部分客戶前期采購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