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的議程中,中小微企業業務成了金融領域的焦點。據統計,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共7次提及小型微型企業。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越來越重視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認為業務增長潛力巨大。作為之前中小微企業主要融資來源的小貸公司紛紛下調貸款利率,也從反向證明小貸公司感受到了來自銀行的競爭。
國內各商業銀行的管理層也紛紛借兩會的機會表明自己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立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董事長李國華透露,截至2012年末,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000多萬筆、6500多億元,筆均約5萬元。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在接受記者采訪也提到其政協的提案中,其中就建議應該探索多元化的小額貸款融資渠道,構建科學合理的小額貸款公司監管框架。
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2.99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快于各項貸款。年末,主要金融機構及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和外資銀行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2012年全年人民幣企業貸款增加4.75萬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64萬億元,占同期全部企業貸款增量的34.6%。
銀行傳統業務的優勢難以為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今年1月舉辦的博鰲中小企業論壇上表示銀行客戶下沉已是業界共識。他認為,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使銀行再追大戶就沒有定價權了。直接融資的發展并購、基金和一些上市渠道的多樣化使得企業可以找到除貸款之外的成本更低的融資渠道。從資金的籌集方面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實際上也是變相推高銀行的資金成本,這樣就倒逼了銀行必須進行客戶的下沉。
其實,在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銀行的利差收入逐漸減少,調整信貸結構已成為各家銀行的必然選擇,而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高利率誘使各家商業銀行開始把中小微企業當作重點目標客戶群。根據全國工商聯的調查顯示,規模以下的小企業中90%的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小微企業95%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對于銀行而言,其中的信貸市場廣闊。
另外,由于大型企業自身優越的條件,特別是捆綁著政府信用的國有大型企業,往往是大批銀行的“寵兒”,相對于融資需求始終供不應求的中小微企業,業務競爭激烈,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則可以為銀行的業務拓展提供新的增長空間。
據了解,目前已有100多家商業銀行成了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設立專業支行、特色網點。在中資銀行著墨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同時,東亞銀行、星展銀行等外資銀行也不甘示弱,紛紛把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當做在華業務的重點,雖然做法各異,但都顯露出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業務的決心。
綜合金融戰略的考量
從目前諸多銀行的戰略部署來看,銀行業有發展綜合金融的趨勢。據了解,自興業銀行獲批基金牌照,銀行系基金已擴容至10家;同時在信托領域,銀行系信托也獲得飛速發展。除了上述非銀業務的發展,在商業銀行基本的業務中,除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外,隨之衍生出的零售業務也是銀行考慮的范圍中。中小微企業主本身是銀行零售業務的潛在客戶,其中有些企業主滿足門檻較高的私人銀行業務的標準,這對銀行來說,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利潤突破點。
目前股份制銀行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多是采用抵押或者強擔保貸款的形式,這種方式沒有技術含量可言,如果四大行加大力度進軍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股份制銀行根本無力與其競爭。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金融服務對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越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