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近年來,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待遇和公務員的待遇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東部地區一位曾參與制定某研究機構事業單位改革方案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位事業編制的正教授的養老金待遇從以前和副局級干部持平一路下降到和處級持平,在有的地方還不如科級。“一位正教授的付出和貢獻只能得到和科級持平的養老金,還要向下往企業退休人員靠攏,光從貢獻角度來說就是不公平的,試點方案可行性太低。”
據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事業單位改革服務局介紹,養老金制度和退休制度下,養老保障的天壤之別是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盡管國務院曾出臺“職業年金”方案,可縮小事業單位人員參保后退休的差異,但這筆錢由誰出?是財政出、企業出,還是員工自己出,尚沒有明確規定。因此,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改革任務艱巨。
改革最大難點在于群體間的利益協調
多數受訪者認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已經醞釀很久了,社會保險制度的統一性肯定是未來改革的方向,但改革之路還很漫長。改革在目標與大方向之外,還亟須進一步細化改革內容、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認為,實現不同社會養老保障體制的“并軌”,最大難點在于群體間的利益協調。他認為,事業單位與國家機關應同時進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首先,機關單位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雖然有差異,但都是國家公職人員;另外,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去碎片化”,建立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能只一部分,另一部分按兵不動。
引人注目的是,在廣東省深圳市、中山市等地區,不僅事業單位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公務員養老“并軌”也開始破冰。
據中山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局長張潔藝說,中山市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部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盡管這項改革剛開始阻力也很大,但這部分人群不應該特殊,公務員、機關事業人員參保,能給群眾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也是社會公平的要求。
張潔藝介紹,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按企業職工的辦法,每月交納社保進入個人賬戶。當然,當這部分人群退休之后,養老金一部分從個人賬戶中出,差額部分由財政補齊。雖然在待遇上仍比企業職工優越,但在國家沒有打破雙軌制的情況下,已經是一種探索。(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