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研究生專場招聘會
699萬!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比2012年多了19萬,比2009年多了近百萬。
在這個就業季,幾乎每一個招聘會現場都能感受到焦慮氣氛,許多畢業生投了大量簡歷,也難以收到面試通知。
據知名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的跟蹤調查,2013屆畢業生在年初的求職情況顯示,簽約低于上屆同期水平。
8月4日,“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12”媒體見面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加上以前未就業的大學生,今年可能初次就業人數增多。
然而,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各研究所卻泰然自若。7月初,正值學生畢業時節,這里的畢業生正安然地辦理著各種離校手續,準備告別學習生涯,步入職場,翻開人生的新篇章。
在這里,畢業就業不成問題,連年來95%以上的初次就業率,今年更是達到97%,使得學生離校前未就業在這里成了“個別現象”。但未就業也并非找不到工作,中科院廣州分院科教處副處長王筑說,這些畢業生往往有更多的人生打算,如等待出國等。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2年,廣州教育基地畢業生2265人,在初次就業率統計外的僅有80人,只占3.5%。
“教育基地”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研究生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國科大依托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形成了由京內4個校區、京外5個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國的116個研究所組成的“大學校”。教育基地以中科院在該地的分院為領導核心,依托當地各研究所,整合優勢教育資源,組織跨所的學術與文體活動等。
中國科學院在華南擁有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能源研究所、廣州化學研究所、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長沙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8家承擔研究生培養職責的研究院所,廣州教育基地就是依托這些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養平臺。
廣州能源研究所每年的畢業生幾乎全部就業,該所組織人教處處長余穎琳說,“別人可能會驚訝為何就業率會有這么高,但我們覺得很正常,因為這么大一個所,在讀研究生才150多人,每年畢業也就幾十人。我們是精品培養,不愁出路。”
據了解,由于各所專業的限制,畢業生的具體就業去向又存在差異。地化所、南海所的畢業生主要是去科研院校工作;華南植物園的畢業生除去科研院校工作,其他主要是繼續深造;能源所及化學所的畢業生則進入公司企業的較多。出國深造及留所人數在各所畢業生人數中均占較低比例。
留所人數少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中科院規定,畢業生留所比率不能超過20%,也就是說,要盡量讓自己的畢業生服務社會。
多樣的專業方向,卻能做到充分就業,源于廣州教育基地獨特的培養方式。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踐能力,是這里走出去的畢業生的兩大最明顯特征。
“我們不是等著女兒長大后找婆家,而是從一開始就注重她的‘才貌雙全’,做到‘靚女不愁嫁’。”廣州能源所黨委書記馬隆龍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最優秀的學生。”
“隨著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壓力加大,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會越來越嚴峻。” 南海所副所長詹文歡也這樣預計,但他說,“只要始終保證質量,堅持培養基礎扎實、能力卓越的高素質、高層次專業人才,就業壓力就不會成為問題。
(紫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