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歷屆三中全會,這次《決定》的題目中有兩個從未出現的關鍵詞:一個是“全面”,另一個是“深化”,凸顯出新一輪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全文長達2萬字,涉及15個領域60項具體任務,比以往任何一次《決定》都要充實。
——管清友
■管清友 朱振鑫
一中二中布局人事,三中部署改革,這是中國的慣例。十八屆三中全會受到了空前的關注,最終,它也沒有令人失望,為大家呈現了一份充滿亮點的《決定》。
第一大亮點是內容充實。對比歷屆三中全會,這次《決定》的題目中有兩個從未出現的關鍵詞:一個是“全面”,另一個是“深化”,凸顯出新一輪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全文長達2萬字,涉及15個領域60項具體任務,比以往任何一次《決定》都要充實。
第二大亮點是決心突出。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一直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定位為發揮“基礎性作用”,而這次改為“決定性作用”。了解文件起草工作的人都明白,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此外,文中出現了大量類似“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這樣的嚴厲語句,這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也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第三大亮點是機制健全。落實一直是改革的最大難題,為此中央首次設立高規格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最大限度減小阻力。此外,《決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在很多具體的改革領域第一次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作為未來十年的改革路線圖,這份《決定》的確值得期待。具體來說,下一步的改革將沿著以下幾條主線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一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將此列入改革總目標。所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其核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是整個市場化改革的基礎,也是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最重視的改革。李克強總理上任之后推出的第一項改革就是下放審批權。李克強總理在第一次記者會上還就此作出了明確承諾。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研究的也是這個議題,近期動作最大的也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比如放寬企業注冊資本金限制等。從上述一系列動作來看,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會加快推進,這也符合使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定調。
二是財稅體制改革。財稅改革首次作為次序靠前的獨立內容部署,明確其作為“優化資源配置”制度保障的戰略地位。從內容來看,決定中提到的“透明預算”、“現代財政制度”和之前幾年并沒有明顯區別,只不過表述更規范一些。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明確提出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過去是“財力和事權相適應”。預計下一步中央將進一步上收事權,同時承擔更多支出責任,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
三是對外開放體制改革。面對“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對外開放體制改革既有緊迫性又有可行性。中國過去三十年尤其是過去十年受益最大的是開放,未來十年開放仍是中國不可放棄的增長點。只不過,開放的思路要發生變化。一方面,從韜光養晦為主到有所作為為主,創造適合中國的國際秩序,主要方式是加強“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比如加快中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談判。另一方面,積極擴大開放領域。從貿易開放到“放寬投資準入”,這主要以自貿區建設為抓手,從沿海開放到“內陸沿邊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