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經新聞》旗下zakzak新聞網11月25日報道稱,韓國總統樸槿惠近期在國際社會中大肆批判日本政府,并拒絕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以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問題。面對樸槿惠的“反日言行”,日本政府內“鷹派”強勢崛起,不斷宣稱 “應該發動對韓經濟制裁,用事實來說話” 。如今諸如此類的“對韓強硬論”正逐漸從日本政府和民間冒出。
對此,zakzak新聞網指出,經濟制裁雖稱得上是一種相當極端的應對方式,卻能夠使韓國經濟瞬間崩潰。韓國金融市場的規模原本便不大,而在一些對韓國主要企業進行資金支援的金融機構中,日本的跨國銀行占有較大的比重。甚至連身為韓國國企的韓國進出口銀行都曾在2013年8月陷入經營危機之際,向日本的瑞穗銀行和三菱東京UFJ銀行緊急貸款,分別獲得5億美元和2.5億美元的款項。如果當時這些跨國銀行遵從日本政府的意志而收回貸款,韓國企業面對危機可謂是不堪一擊。
另一方面,熟知韓國經濟的日本經濟評論家三橋貴明則反駁了“經濟制裁可以使韓國經濟瞬間崩潰”的說法。三橋貴明表示:“日元貶值會在增加日本出口產業的價格競爭力的同時,重創韓國制造業。不過,這種重創卻達不到使韓國企業倒閉的程度。”對此,三橋貴明舉例道:“韓國三星事實上是一家外資企業,由外國人占據其中54%的股份。也正因為如此,當韓國國內制造業競爭力下降時,三星完全可將產品生產地移往國外。但如此一來,隨著韓國制造業的日益空洞化,韓國國內的工作崗位開始減少、失業率急劇上升,致使韓國貧困化程度加深、犯罪頻發,韓國社會的不穩定程度也將變大。” 向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