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閉幕的東莞“兩會”上,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在參加謝崗鎮代表團分組討論時提出了山區水鄉“兩翼齊飛”的觀點。徐建華說:“只有市區和沿海的發展,沒有山區和水鄉的崛起,東莞就不能叫高水平崛起。山區片和水鄉片要‘兩翼齊飛’,這兩翼崛起了,東莞才能高水平崛起?!?!-- 1807:新聞通發頁 大畫 -->
歷史范疇內,“區域一體化”的產生,源于市場經濟的深化。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后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1932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免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基于經濟利益關系而形成的聯盟,既是“區域一體化”的雛形,也解釋了“區域一體化”的成因——通過聯合,可實現經濟上的互惠互利。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案例,東莞的“山區一體化”既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的豐富,同樣也印證了市場經濟作用的不斷深化。也正因此,在“山區一體化”概念的醞釀過程中,有專家提出:“不管是定位的建議還是基于特色經濟的分析,都還有待東莞市委市政府的統籌規劃、山區片各鎮區達成共識,尤為重要的是市場的認可程度。”
東莞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有先例。2012年5月,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首次明確提出“同類型區域經濟一體化”思路,并首選水鄉片為“同類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范本。在“諸侯經濟”弊端明顯、行政區劃調整又暫未推進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被認為是東莞改變“諸侯經濟”,謀求高水平崛起的一次新探索。
“山區一體化”概念的提出,既可以看作繼“水鄉一體化”之后,“一體化”概念的再提煉,也可以理解為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市場力量的進一步深化。事實上,“山區一體化”的實現已經有了良好的市場基礎。一旦“山區片”的5個鎮形成區域化發展綜合體,東莞市將會形成一個應有盡有的區域帶:南有山區片,經松山湖到大市區,再到水鄉經濟區,形成斜跨東莞市域的區域帶。
“山區一體化”同樣具有國家政策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被谫Y源優化配置的“水鄉片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成果初顯,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市場化探索。
20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地理學家戈特曼沿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考察時,注意到從新罕布爾州到弗吉尼亞州,阿巴拉契亞山以東一個個城市迅速發展,大中小城市鄉鎮連綿不斷,城市與城市間的界限消失,仿佛已連成一體,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帶。他預言這個被稱為“波士華城市帶”的一體化地區,將成為美國經濟的強勁引擎。60多年過去了,他的預言成真。
今天,成千上萬的城市都在學習和借鑒美國“波士華城市帶”。在東莞,如果說“水鄉一體化”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探路,“山區一體化”則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實踐,更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市場作用的體現。有“水鄉一體化”探路在前,“山區一體化”更具備實踐性。郭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