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紛呈的演唱會、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富含歷史文化底蘊的博物館……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一系列多元化的文旅活動不僅為游客帶來了良好的旅游新體驗,更激活了消費市場的新動能,為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
國慶黃金周文旅“熱”力十足,帶動消費快速增長,助力經濟持續回升。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節假日7天,全國國內出游7.6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9%,較2019年同期增長10.2%;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7008.17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3%,較2019年同期增長7.9%。
在國慶文旅的諸多新趨勢中,“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一大亮點。大型音樂節、演唱會等文藝活動,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精神享受,更是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據測算,假日期間全國營業性演出4.43萬場次,同比增長14.5%。
在江蘇南京溧水區舉辦的音樂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歌迷,其中外地游客占98%,除了直接門票收入近3000萬元外,音樂節還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采摘等消費約1.5億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雙豐收。
隨著“體育+文旅”模式不斷深入,國慶期間各地涌現了一批由體育賽事引起的文旅風潮。2024中國網球公開賽,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名選手參賽,為球迷帶來一場網球盛宴;2024年WTT中國大滿貫,“國乒奧運冠軍團”領銜出戰,吸引了眾多球迷前來觀賽……
這些賽事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城市的體育氛圍,更拉動了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據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節假日期間,北京市在朝陽、石景山等10個區舉辦了16項體育賽事活動,涉及籃球、乒乓球、網球等12個項目,預計參與人數達到了37.5萬人次。
“未來想要更好地發展‘體育+旅游’,需要在賽事品牌和制度等方面多措并舉,為打造賽事品牌提供土壤。”業內專家表示,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體育賽事,都需要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創造更有利于體旅融合的發展環境。
近年來,隨著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激發文旅消費潛能,各地積極構建消費新場景,近期涌現了不少亮點。
在浙江寧波,LBE大空間沉浸式探索展“童話之城”吸引了眾多游客,游客只需戴上VR眼鏡就能自由穿梭在展覽陳列空間,感受美麗的童話“視”界;在北京,王府井開展“看我天地中軸”VR互動體驗展,通過 VR大空間定位、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實時渲染等技術,在真實空間中構建中軸線1:1全三維高精度仿真場景;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上線三峽文化數字院線,借助VR等當下最前沿的視覺與技術手段,游客可沉浸式體驗融合古老藝術與現代科技的數字博物館,享受科技與文化交融之美。
游客需求的變化不斷催生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旅游市場正在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供給,在文旅融合的趨勢下,各地都在不斷探索新“玩法”。
“消費新場景是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的系統集成。”業內專家建議,應加快探索產業融合的新消費場景,積極構建文化和旅游新消費空間,尋求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徑,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文旅力量。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國慶假期期間(10月1日至7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20.03億人次,日均28618.7萬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長3.9%,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長23.1%。
假日文旅的繁榮,折射了消費市場的蓬勃生機,映照著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延續國慶假期消費市場活躍態勢,有關部門和地方需加快推進相關補貼政策落地,創新產品業態,進一步豐富供給,持續擴大內需,不斷拓展消費新潛能。”業內專家表示。(實習生李想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