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孫博洋)近年來,全球化衰退、保護主義盛行,以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讓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遇到了重大挑戰,如何保護前沿領域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成為嘉賓熱議的話題。
在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論壇上,北京市副市長孫碩在致辭時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正重塑全球的經濟格局。中關村是中國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是新質生產力的先行實踐者,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就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申長雨在發言時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通過持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特別是聚焦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健全知識產權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作體系,促進實現更多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供給。
他介紹道,目前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已經達到484.6萬件,是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排名提升至第十一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6個。去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7.6萬次,同比增長39.1%。2023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到16.8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3.04%,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在發言時表示,當前數字技術,像人工智能、內容計算、網絡安全等占到了全球專利申請量1/3,而去年數字通信超越了計算機技術,成為國際專利申請的領先領域,這種轉變正在重塑世界各地經濟。
他認為,未來創新成功關鍵在于軟件和硬件結合,也就是技術和內容結合,也是工業數字創新融合。誰做對了這一點,誰就可以成為未來創新生態圈主導力量。
丹麥專利商標局局長蘇恩·斯泰普·索倫森在發言中介紹了丹麥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的經驗。他表示,丹麥的大多數公司都是中小型的企業,我們的國家只有20%的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為了幫助中小企業,丹麥在2021年推出了知識產權行動計劃,這個計劃包括幾個倡議,來支持公司包括尤其是中小企業收獲他的創新成果。這些舉措包括為中小企業的專利申請流程提供資金支持和專利券、導師計劃以及快速的專利授予流程等。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在發言時表示,專利轉化應用為壯大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介紹道,到2024年,我國商標有效注冊達到了4762萬件,可以說知識產權的質量已經從之前的大國向強國逐步快速前進。
他表示,促進中小企業的專利產業化成長是一個重要的工作。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也是科技創新的動力源,通過深入實施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組織了超過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指導地方精準匹配各類支持措施600多項,通過科技型創新企業專利產業化實現快速增長高質量增長。
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顯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排名第3,比2023年提升了1位。近年來,北京市不斷促進知識產權價值實現,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全市擁有獨角獸企業115家。2024年,全市專利的授權量達20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現在是159.81件,穩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