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神話終結:野蠻生長史面臨危機
可再生能源協會人士說,現在是多晶硅產業關鍵的時刻,“過了這個關你就站住了,過不了就永遠給別人打工”。
在他看來,“大部分多晶硅企業都是一次次的買設備、買技術,一個設備一個技術能賣很多次,國外企業偷著樂”。
“中國的多晶硅產業還處于野蠻生長階段。”一位多晶硅企業人士這樣描述行業現狀。
他介紹,最早的光伏行業是一個很小的工業,很邊緣,也只有很少的人在做。2003年左右,德國出了一個光伏補貼政策,歐洲光伏市場需求就此打開。
于是,中國一些業內的專家學者就開始設廠,比如說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和常州天合的高紀凡。
“當時因為歐洲市場非常大,以前做這個行業的人太少,產品供不應求。”他回憶過去的好日子,“那時候,只要硅料質量能過關,馬上就能賣掉,都是400美元1千克。”
隨著市場的培育,又有一些并不是光伏行業的中國企業進入,比如賽維LDK,“這些人可能有國際市場的經驗,或者相關產業的經驗,比如半導體,或者電器”。
造富神話引來更多中國人進入多晶硅料行業,直到國家發改委出臺規定提高多晶硅準入門檻,限制3000噸以下多晶硅項目進入。
但現在,供不應求、是貨就能賣的多晶硅暴利時代結束,硅料價格和市場投資也回歸理性,等待進入者和即將進入者的將是拼產品、拼成本的“貼身肉搏”。
“雖然國內多晶硅料有缺口,也需要進口,但是相比國外30美元每千克的成本,中國多晶硅提純產業的成本仍然在40-50美元,但現在市場售價也就50美元左右,怎么賺錢?”另一位多晶硅企業負責人不滿地說。
這位企業人士介紹,國外市場也分為兩部分,最傳統也比較牛的公司則主要是創始人,靈魂人物是行業的工程師,比如Q-CELL,FIRST-SOLAR,慢慢的,又有GE、BP等企業巨頭介入,但這些巨頭一開始并不是把光伏產業作為主要部分。
“金融危機以后,就有很多相關或者有一部分產能的企業更加重視光伏產業,比如說三菱、三洋、夏普、三星、宏達電、鴻海、臺積電等,有些企業已經有明確的產能計劃。”他說。
正如一位多晶硅企業人士所說,一個趨勢是,這個市場玩家會越來越大,以前的跨國公司會有很多的資源、銷售、網絡、技術都會嫁接到光伏行業,光伏行業的競爭不僅激烈,而且競爭層次會高。
“以前有個幾百萬,拉一個工程師,買一些技術就開始搞的時代過去了,成功的幾率已經越來越小。”他說。
“不該進來的進來了,該進來的還沒有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