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政府相關部門人士透露,454號文件的存在,也令政府在解決這起糾紛中感到頭痛。文件在1984年形成,是當時的宜賓市政府對公私合營過程中的錯誤進行糾正,其中,對于尹家18.17平米自住房的糾錯是正確的,但是對于酒窖的確權是錯誤的做法。
該人士說,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于生產資料進行私有的“確權”是不可能的。1956年初,全國范圍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調配使用,資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資本家身份行使職權。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滿,公私合營企業最后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如果糾正了,就違反了當時國家大的政策法規,這樣的話全國都要進行糾錯了”。
在五糧液內部,這同樣也被視作歷史遺留問題。在一份1993年元月31日由原五糧液酒廠經營部出具給廠部的意見中指出,454號文件認可尹伯明上述財產所有權。根據以上情況,提出了三個方案。
一是“以四川省國民收入增長指數和尹家1957年租金底數為據,在增長指數中確定財產所有權后,求得1993年以后的租金”;二是以現有酒窖池實際能力為企業創造的留利中,確定一個比例為租金額。第三個方案是一次性買斷。
該意見同時注明,鑒于當前企業法人非資產所有者代表,和其他機制原因,我廠不便于處理此類歷史遺留問題,最好是聘有關政府機關,對此事涉及的財產價值實行評估。按法律程序仲裁解決。
最后,五糧液當時確定的方案是繼續租賃,“年租金為1737元,租金按年遞增率6%支付。”
“窖泥貴于黃金”
有律師告訴她“租金1000萬每年是應該的,至于購買,那應該是無價之寶吧”
盡管各方爭議不斷,但均被認可的一個事實在于,拋開厚重的歷史沉淀不談,“長發升”現實的經濟價值極為可觀。
宜賓地處長江和金沙江交匯之地,在尹氏宜賓第十九代孫尹孝功的敘述中,長發升古窖的選址,占盡天時地利,“東鄰太史閭,西接縣衙,北觀東樓,南臨小鼓樓”,在最繁華的鼓樓大街上,生意興隆。鼓樓所在地為宜賓地勢最高之處,即使洪水來了,也無一次淹沒窖池。
《人民日報》曾對國家博物館收藏長發升酒窖窖泥進行過報道,提及科研人員經過檢測分析后發現,每克古窖泥中含有幾百種、10億多個微生物,形成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群落,這對酒的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在五糧液與尹家的租約中,其租金也是逐年遞增,到了上世紀80年代之后,漲速迅猛。根據歷次租賃合同,自1952年到2007年,租金分別是每年35元,50元,55元,150元,8890元,19 .8萬,21 .78萬,22.4334萬和23.1064萬,其身價已漲6600多倍。
但在尹家看來,這遠遠未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尹孝功用“一克窖泥比一克黃金還貴”來形容酒窖的價值。她說,此前已經咨詢過另一家大型酒廠,其也是上市公司,“他們的4口老窖池,年代還沒有我們的久遠,但是上市時的股價每口都是三四千萬,現在4口更是超過20億。”她說,她并不清楚“長發升”的價值,但有律師告訴她“租金1000萬每年是應該的,至于購買,那應該是無價之寶吧”。
如果在地圖上把川酒“六朵金花”和茅臺連接起來,會有一個有趣發現,從北向南劍南春、沱牌曲酒、全興大曲、瀘州老窖、五糧液、郎酒、茅臺可以形成一個高腳酒杯,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恰在杯底。
五糧液對“長發升”明代老窖池的價值也有充分認定。川南俗諺說,“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越老的窖,窖泥中繁衍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產生的香味物質也就越多,酒香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