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姚家明 井方東) 漫步在商南的城鄉街道、社區、鄉村,處處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一項項民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一個個民生保障制度陸續出臺,人們盡情地享受民生財政帶來的幸福。“現在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種地不交稅,種糧領補貼;看病可報銷,上學不收費;吃水不用挑,走路不濕鞋!”細數幾年來生活的變化,農民劉大爺充滿喜悅之情。在民生財政的強力支撐下,民生項目遍地開花,燦爛笑臉隨處綻放,幸福指數一路上揚。
民生支出一路高歌
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一五”期間,商南縣財政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支持就業、上學、社保、醫療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民生支出達19個億,是“十五”的4.3倍,占財政支出比重由2005年的59.7%提高到2010年的79.8%,民生財政支出逐年上升。點點滴滴的民生投入,匯聚成商南廣大城鄉居民的幸福源泉。
面對日益增長的民生支出需求,2011年如何做好資金籌集和保障工作,縣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蔡海成說關鍵在于做好“加減乘除法”。“加”即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預算安排繼續向民生支出傾斜,2011年新增財力的80%以上投向民生;“減”即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控制行政運行成本,調整支出存量用于民生,2011年繼續實行“三公”經費零增長;“乘”就是發揮財政支出的乘數效應和杠桿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投入民生工程,2011年全縣安排民生財政資金5個多億,預計爭取中央和省補助3.5個億,吸引社會資金等1.5個億;“除”即加強民生資金預算執行和監督,減少和消除民生資金運行風險,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惠民工程遍地開花
要想富,先修路。“十一五”期間,商南縣先后投入資金2個多億,完成通達工程168.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295公里,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標任務,全縣100%行政村通上了客運車,縱橫交錯的城鄉公路網絡全面形成。細想十年間的鄉村交通發展,該縣十里坪鎮西平村村民張富民感受最深。十年前他到縣城辦事,先是步行20多公里到鎮上,再換乘班車走6個多小時的土路才能到縣城,一個來回需要兩三天。現在,每天一趟的客車直接通到家門口,平整的水泥路、柏油路半天就能打來回,方便極了。
安全飲水乃民生大事。商南縣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列入為民辦實事,先后投資4713余萬元,建成各類農村供水工程120處,新建小型水源工程300余處,埋設輸配水管道825公里,解決飲水人口8.27萬人。同時,新建縣城供水處理廠1座,組建農民用水協會和鄉鎮供水管理站43個,群眾飲水狀況得到了徹底改善。
民生之首為安居。商南縣高度重視城鄉居民住房保障工作,先后投資9290萬元,建設廉租住房850套4.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140套1.6萬平方米、公共租賃房492套1.88萬平方米、改造1100戶農村危房戶,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戶1600戶發放租房補貼284萬元,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幸福指數一路上揚
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清楚。近年來,商南縣把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社保、醫療等問題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手大腳”地將真金白銀花在民生上,把一大批實事好事辦在群眾的心坎上,百姓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就業為民生之本。投入財政資金2000余萬元,大力支持人力資源市場建設,認真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開發公益性崗位1000多個,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貼息資金400余萬元。安排資金800多萬元,整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民創業技能”等培訓項目,培訓農民10萬余人次,引導和幫助5萬余人就業或再就業,帶動8萬人走上創業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