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農說600斤茄子換不了一袋復合肥
本網訊 (記者 劉占良)雖然目前城市蔬菜價格居高不下,但作為生產者的菜農并未從中分得利益,由于農資價格飛速上漲,蔬菜種植成本大漲,菜農反映,“600斤茄子換不了一袋復合肥”,導致農民純收入下滑。
農資漲價,農民收入下降
目前正是露天蔬菜集中上市的季節,農村蔬菜批發價格也處于一年中最低的時期。在商州農村,茄子的批發價格已降至每公斤0.4元左右。菜農對記者抱怨說:“現在市場上茄子價格是1元錢3斤。而城關種菜的菜農算賬,說‘600斤茄子換不了一袋復合肥’;現在復合肥已漲到一袋180元,600斤茄子批發價才120元,買一袋復合肥遠遠不夠;按零售價算,賣到200元,才剛剛夠換一袋復合肥。”
楊峪河鎮農民趙師傅種著兩畝地的大棚黃瓜。他介紹,每一輪菜一般從頭年的10月初開始種植,到來年7月初全部收獲完畢。今年這一輪總共賣了4.5萬元,比去年那一輪略高,去年是4.3萬元。然而,肥料漲價漲得太快了,多收入的這2000元全部被肥料吃掉還不夠。
趙師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復合肥需要1噸,上一輪時,復合肥100斤是120元,這一輪就漲到180元,漲了60元,1噸就增加1200元。二氨更是漲瘋了,一袋由140元飛漲到340元,總共用3袋,增加支出600元。雞糞、牛糞等有機肥加上殺菌藥,上一輪花了1100元,這一輪花了1600元,增加500元。另外,薄膜由每公斤6.2元漲到7.2元,增加支出200元,種子增加支出120元,這幾項相加,增加支出2620元。加上用工等其他支出,這2畝地大棚的種植成本增加3000元左右。”
趙師傅說,在今年的4.5萬元總收入中,成本占1.5萬元,純收入3萬元;去年總收入4.3萬元,成本只有1.2萬元,純收入3.1萬元。所以,年純收入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000元。
菜農獨自消化上漲的種植成本
市區東新路批發市場的馬師傅介紹,農資價格大幅上漲,蔬菜價格雖有上漲,但與農資不同步。
馬師傅分析,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菜農不可能自種自賣,必定會由販運戶將菜轉運到城里。由于柴油漲價,販運戶同樣面臨成本上漲壓力,因此從農民手中批發蔬菜時,全力打壓價格,農民過于分散,無力對抗,只能仍以低價出售蔬菜。當蔬菜運銷至城市后,運輸成本便轉嫁到菜價上。蔬菜產地兩三毛錢的菜,到了大城市怎么也得漲到七八毛。中間環節的利潤是有保證的,受影響的主要是生產者和消費者。菜農種菜成本飛漲,但面對批發商,價錢漲不上去,相當于農民自己消化上漲的種植成本;蔬菜最后到消費者手中,價格已大幅上漲,上漲的運輸成本大部分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
目前,一些農民已經采取新技術節約成本。商州城郊農民高興地說:“區上引進了山東省農科院的一項技術,可以減少化肥投入50%。種2畝地的大棚,原需施用6000元到7000元的化肥,現在只需施用3000元的就可以了。”面對急劇上漲的種菜成本,我市一些地方積極推廣這種新技術,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