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財產、技術、管理、知識基礎、為人處事等等,是很容易傳承的。但是一些隱性的能力--開拓、創新、敢想敢干、勇氣、對機遇的把握、快速決策、抗壓抗風險等等。這些企業家的精神,是最難言傳身教的,必須要有親身經歷才能做到。而正是這企業家的精神,才是企業基業常青的決定性因素。
民營企業守業更比創業難。我國民營企業第一代創業者大都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隨著年歲的增長,第一代的創業者正逐步向第二代交班,且在近十年左右將形成一個交接班的高峰期,民營企業能否順利交接班將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
在江蘇,民營企業成功傳承并發展壯大的事例俯拾皆是。如波司登集團,“傳承”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高曉東在父親高德康創業的基礎上正逐步實現跨越,正實踐著自己的夢想。他創新經營思路,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的服裝企業運作模式應用到自己的企業中,使“波司登男裝”走出了國門、進入了歐美市場。2010年,波司登男裝系列產品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除了高曉東之外,紅豆集團周海江總裁已成功接班多年;法爾勝集團董事長周建松之子周江2008年接任了集團總裁;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之子沈彬進入了董事會,開始了接班“倒計時”;夢蘭集團副總經理何明是集團董事長錢月寶之子,他和姐姐錢鈺紅如今都在集團擔任重要工作。
就目前來看,民營企業較為成功的傳承路徑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父輩傳帶型。這種類型在“換代”企業中較為普遍。一方面能夠直接向子女傳授企業經營之道,另一方面又能讓子女盡快熟悉和掌握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二是基層礪練型。這一類并非開始就進入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而是被有意安排從基層干起,在多崗位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磨練,逐漸進入企業的決策層;三是獨立創業型。他們沒有直接從父輩手中接班,而是利用父輩留下的財富,以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靠自己的雙手創出一片新天地。
細致分析,沒有一種傳承的成功可以完全復制,但我們可從諸多的案例中探索出共通的規律。
一、教育、學習是企業家的“第一生產力”
不斷的學習永遠是民營企業家的主題,也是新一代企業家的重要任務。民營企業家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習并接受新知識的積極分子。為什么要學習、要培訓?目的是什么,就是創造“稀缺”、就是要有區別。這種區別使得你自己成為稀缺資源,你的資本比別人多,那么你就有可能比別的人創造更多的財富,你就有能力接好班、擔當大任。所以我們提倡新一代企業家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受繼續教育,以至終身教育。新一代企業家接受教育和學習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戰略,是自己接好班、發展好企業的“生產力”。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只有傻瓜或自愿把自己的企業推向懸崖峭壁的人,才會對教育學習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