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條件下,我國廣大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究竟如何?面臨哪些主要問題?日前,本報派出三個調研組,對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福建省的部分中小企業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各地在扶持中小企業方面都采取了相應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部分企業也在危中尋機、克服困難、實現轉型。本期“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中小企業調研行”系列報道特別推出珠三角篇,長三角篇和福建篇將陸續刊出,敬請關注。
在不到全國萬分之三的土地上,創造了超過1%的國內生產總值和4%的進出口總額的東莞,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東莞經濟發展主要是靠遍地開花的12萬多家中小企業推動的。
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珠三角地區的中小企業正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如企業普遍反映的“三缺”(缺電、缺人、缺資金)、“四升”(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上升、融資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上升),會給生產經營造成多大的壓力?來自東莞經信局的信息多少可以平復外界的“焦慮”:
截至今年9月底,東莞共有中小企業12.69萬家。1至9月全市新增私營企業18482戶,比2010年增長16.76%;工商注銷企業總數2236家,同比減少3.37%;2011年1至8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79.80億元,同比增長12.3%。
但值得注意的是,東莞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普遍不如去年。據東莞市中小企業局調查,16%的調查企業處于虧損狀態,34.5%的調查企業凈利潤在2%以內。由于多數中小工業企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低,訂單議價能力偏低,難以全部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嫁成本上升壓力,企業處于微利運營狀態。
由此可見,珠三角地區目前面臨的不是所謂的“倒閉潮”,而是如何突破現有“東莞模式”的局限,如何做大做強的問題。(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