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于8月23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8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和65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持平于3.40%和3.60%。
鑒于本周公開市場的到期回籠規(guī)模為870億元,減去周二和周四發(fā)行的3650億元逆回購,則共實現(xiàn)資金凈投放2780億元。
無疑,在逆回購操作的大力支援下,驟緊的資金面終于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8月23日中午11時,銀行間隔夜及14天回購定盤利率分別下行了5.28和46.00個基點,至3.07%、4.20%。
不過,盡管隔夜和14天品種利率相繼出現(xiàn)回落,但資金成本實際依然偏高,考慮到逆回購輸入的乃是短期資金,中長期流動性走向不夠明朗,則未來資金成本的下行幅度料趨于放緩。
可以看到,最近兩個月,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狀況不斷累積,逆回購規(guī)模也如同滾雪球般逐漸增大。本周逆回購規(guī)模驟增,既有資金緊張狀況疊加的因素,也有接近月末考核時點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從7月份開始,市場對降準的猜測就沒有停止過,由于央行沒有公開對降準措施作任何形式的公布,所以市場中不乏依據(jù)逆回購數(shù)量對降準的猜測。
有券商交易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逆回購規(guī)模不斷增大,從釋放流動性的角度考量,基本上能夠替代降準的作用,而且由于回購操作本身對于金融機構的針對性較強,逆回購還能起到降準所無法做到的‘精確制導’的效果。”
當然,整體而言,在外匯占款不足、穩(wěn)增長壓力持續(xù)難以緩解、銀行間市場資金緊繃的大環(huán)境下,長期維系著20%(大型金融機構)的高準備金率水平并不合宜,只是何時迎來降準的最佳時點,尚有待商榷。
畢竟正如央行在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所述,當前主要問題是寬松政策無法有效傳導到實體經(jīng)濟,而不是寬松程度不夠。
來自申銀萬國證券的研究觀點認為,應把降準作為相對被動的寬松政策,即降準是為了維持貨幣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寬松水平,而不是為了單純增加寬松程度。綜合各方面因素,申銀萬國證券預計年內(nèi)還會有2次降準。(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