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卡”消費模式受年輕人追捧
每到傍晚,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就聚攏到了市區各個燒烤攤上,他們是燒烤消費的主力軍。
商洛日報訊(記者 王濤)在商洛,有一群人,他們收入不高,開銷不少,拿到工資就把“糧餉”吃光;也有一群人,收入甚至不夠維持生計,不到月底就手頭緊張。他們就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叫“80后、90后”;他們不管手頭有錢沒錢,但是敢于花錢,用明天的錢來辦今天的事;他們的消費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拉動我市消費的主力軍。
年輕人消費“不差錢”
據數據統計,2012年,我市社會消費品總額已近90億元,其中年輕人消費占據主導地位。近日,一家知名網站做了一個調查顯示:近40%的人月均消費支出在1200元以下,農村居民月均消費支出超過1200元的僅占20%。調查還發現,16-28歲年輕一代中近60%以及29-40歲人群中的35%,月均消費在1200元以上。
消費是隨著國家的經濟增長而變化的,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消費以溫飽為主;達到6000美元時,會以物質的享受為主;到了1萬美元以上的時候,人們就會以精神享受為主。中國目前是人均4000美元左右,同時恩格爾系數也下降了4%,生活已經從溫飽型轉換為小康型,雖然離精神消費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消費習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未來的消費會以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為主導,因為他們追逐的是時尚、潮流,而且他們的消費欲望往往大于消費能力。
在商洛一家國企上班的小伙楊先生每月3500元左右,不過,現實生活中的誘惑確實不少,加上年輕人的消費又較多,如果不精打細算,他告訴記者,3500元也經不起怎么折騰。按現在時尚的話說,他屬“月光族”,也就是每月的收入全花光,幾乎沒有剩余。
楊先生今年27歲,2010年報名參加了該國有企業省上統一考試,年底被分配到商洛分公司辦公室工作,作為年輕人的他,讓很多人都羨慕不已。然而,他有自己的苦衷,由于老家是黑山的,在這里上班他不得不租住房子,一個月的房租是450塊錢,而且還談了一個女朋友,帶女朋友出去吃飯,給女朋友買禮物,一個月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自己日常生活開支,和朋友聚會花費,每到月底,往往成為“負翁”。
據記者了解,像楊先生一樣,不少剛工作的年輕人,由于消費觀念比較前衛,很難有存款,甚至在不少人中常常有“寅吃卯糧”的現象。商南姑娘小蘇在市里已經工作5年了,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但是,從工作到現在她的存折上基本沒有多少錢,相反不久前由于購買了一臺數碼相機還欠了朋友2000元。據她介紹,每個月她用在購物上的錢并不是太多,主要的開支在應酬上。由于在市區同學、朋友比較多,一群單身的年輕人經常會有一些吃飯、到歌廳唱歌等活動。最后基本上是輪流買單,由于小蘇性格活波,社交圈比較大,每周基本上都要有三四次出去應酬。這樣每個月她的這項消費金額就在1000多元,再加上買衣服、化妝品之類,每個月都屬于“月光族”。對于這種工資、獎金“月月清”的日子,小蘇自己也很有感慨。她告訴記者,現在是一家人吃飽,全家不餓。
消費應該量力而行
在城鎮化的帶動下,過去幾年市區吸引近10萬新居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盡管我市工資相對還比較低,但是相比較大城市的高房價而言,我市年輕人可支配收入往往會更高。專家認為,“較小城市更低的住房和其他成本意味著,除基本生活費外可剩余更多隨意支配的收入。這是其消費者常更有安全感且愿意花錢的關鍵。”很多年輕人的想法是:“我們沒存錢的想法,也不擔心未來如何。我們更關注改善生活。”
打開百度,輸入“年輕人消費”,立馬會出來各行各業的年輕消費主力軍。就拿商洛來說,年輕人的消費無處不在,煙酒消費、茶葉消費、家居消費、燒烤消費、餐飲消費、各種節假日消費,這些消費雖然各個年齡段的都有,但是年輕人占據多數,而且出手都相對闊綽一些。
針對年輕人的消費習慣,社會上褒貶不一,有專家就說:“一個社會出現這么多年輕的‘月光族‘和‘負翁’,是不正常的。負債就如失業一樣,對個人和家庭影響都很大,更不用說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了。過分追求自己根本達不到的生活夢境,追求社會和自然資源根本不允許的揮霍消費,對個人身心健康,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無益的。”當然,也有專家表示:“當下,國家正是需要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年輕人敢于消費,對保持經濟增長很有必要。”
那么,年輕人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念呢?記者總結了商洛一些年輕人和父輩們的消費經驗: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一方面,消費支出應該與自己的收入相適應。另一方面,在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應該提倡合理的消費。在消費中注意避免盲目從眾,盡量避免情緒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