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公布的時間日益臨近,IPO重啟也漸行漸近。為此,本報推出“IPO開閘前瞻”系列報道,對哪些企業可能“嘗鮮”、新規能否破解IPO痼疾等問題進行解讀和探討。
對于哪些企業將成為按照新規發行上市的首批企業,投行人士表示,在83家已通過發審會的排隊企業中,如果沒有其他問題且履行完會后事項,基本都能拿到發行批文,成為首批按照新規發行上市企業。新股發行改革方案推出了一系列打擊高價發行的措施。投行人士表示,“三高”魔咒應會被打破,但能否首日遏制爆炒要看交易所具體出臺什么政策,“停牌”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對于IPO開閘對市場的影響,業內人士表示,IPO開閘對市場的沖擊更多的是心理層面,實質沖擊有限。上半年雖然IPO暫停,但上市公司再融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而全部83家已過會的擬IPO企業募資總額約600億元。因此,IPO重啟在資金面上對市場的影響有限。
首批企業花落誰家
根據IPO在審企業排隊情況表,目前已通過發審會的企業共83家,其中,擬在主板上市的10家,擬在中小板上市的30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43家。投行人士認為,IPO開閘后,首批“嘗鮮”新規的上市企業基本將從這83家中產生。
“對于已過會的企業,證監會有一個會后事項備忘錄,對各項內容列得很詳細,全部沒問題的才能封卷,封卷了才能進入下一步程序。”該投行人士透露,目前一些已過會企業被要求上報一季報審閱報表,“估計業績下滑的可能不會第一批拿到發行批文,保薦機構受罰或正處于立案稽查的企業估計也不能首批上市。總體來看,已過會又沒其他問題的企業履行完會后事項,基本都能拿到發行批文,證監會可能按過會時間先后順序給批文。”
“可能一次給多家公司上市批文,但具體什么時候發行由發行人自定。”他指出,多數企業的想法是“能早發盡量早發”,一旦新規正式實施,符合條件的排隊企業會盡快完成發行,預計已過會的83家企業今年完成發行上市是大概率事件。
“三高”、“炒新”如何遏制
該投行人士表示,新股發行改革意見近期有望正式公布。從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內容看,突出亮點在于一系列打擊高價發行的措施。例如,新股發行節奏由市場調節,控股股東、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要與發行價掛鉤,引入個人投資者力量,改革新股配售方式。“這些措施出臺后,再加上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對新股發行高定價現象將形成明顯的遏制作用。”他認為,這些措施相當有力,有望打破多年來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超募額的“三高”魔咒。
另一方面,新股上市后的“炒新”、“炒小”一直廣受市場詬病。一方面,市場參與者抱怨新股發行定價過高;另一方面,新股頻頻遭到爆炒。“炒新”之風不僅為新股發行高定價提供了基礎,阻礙了發行定價的理性回歸,也為新股上市后價格連續下跌埋下隱患。新股發行改革方案提出,證券交易所應進一步完善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格形成機制及新股上市初期交易機制,建立以新股發行價為比較基準的上市首日停牌機制,加強對“炒新”行為的約束。市場人士認為,這將推動新股發行定價與二級市場價格有序銜接。
不過,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對于如何限制“炒新”和“炒小”,監管部門將決定權交給上海和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因此,能否遏制“炒新”和“炒小”,還是要看交易所具體出臺什么措施。他認為,僅通過停牌很難根治炒作。“上市首日如果被爆炒,就停牌,但可能第二天、第三天又爆炒,那該怎么辦?不可能一直停牌。”從長期來看,只有投資主體基于自身利益,認真判斷企業投資價值,理性定價,不盲目跟風,不盲信謠言,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炒新”和“炒小”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