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一老年公寓舉辦老年人運動會,老人們相互比賽,其樂融融。 本報記者 王震 攝
據統計,截至2012年末,威海全市戶籍人口254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21.7%,遠遠高于全國14.3%和全省16.8%的比例。
為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近年來,威海創新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模式,在探索建立居家養老、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居家服務體系后,又探索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租賃經營等多種養老運營模式,初步構建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日間照料中心
讓養老不離家
“是12349熱線嗎?我是塔山社區的,家里暖氣不太熱,你們能不能幫忙找人來看看?”近日,家住塔山社區的曲女士撥打了12349熱線,希望工作人員上門幫忙解決暖氣不熱的問題。在威海市環翠區,12349呼叫中心每天都會接到上百個社區老人打來的求助電話。從醫療救助到幫忙維修,內容涉及到居家養老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威海市社會養老服務發展較快,不少工作走在全省和全國前列,居家養老服務致力于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讓百姓養老在身邊。
威海市投資2600萬元建立威海市居家服務呼叫中心,開通“12349”便民服務熱線,自2012年8月運營以來,免費發放話機2.19萬部,入網老年人3.5萬余人,加盟服務企業2700余家,已成為威海居家養老服務的主導力量。
社區照料方面,威海市已建成日間照料中心166處,農村幸福院128處,鄰里養老互助點200處,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膳食供應、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服務,實現“養老不離家、不離社區(村)”。
養老企業
試水資本化運作
盡管居家養老、社區照料服務很到位,但仍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勢在必行。威海開始探索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發展模式。其中,公辦民營主要集中在鄉鎮養老院,民辦公助則是一些城區的老年公寓。
東發老年公寓是以“民辦公助”形式建立起來的,有560張床位,但目前入住率不高,40多名員工的工資福利讓自負盈虧的老年公寓吃不消。
為讓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運營無后顧之憂,近年來,威海市出臺一系列措施,對建設及改造進行補助,對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用房自建的,在省級補助基礎上,由市、縣兩級對每張床位再分別給予4500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在運營補助方面,在省級對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補助的基礎上,市、縣兩級再分別補助。
今年5月8日,榮成盛泉養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山東省首家在上海股交中心掛牌的企業,也是全國養老服務進入資本市場的首家公司。這為養老服務型企業探求資本化發展提供了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