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一度被認為是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一把利器。然而發展幾年來,絕大多數農產品電商一直走不出虧本運營的陰霾。
發展迅猛卻不見盈利
動動手指、點點鼠標,晚上要烹飪的新鮮食材就送到了家中。生鮮農產品“觸電”,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不久前閉幕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來自上海的“菜管家”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供貨商的目光。
菜管家商品部經理梅惠平介紹,菜管家的運營是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線下包括從基地生產、收購、運輸,到倉儲、銷售、配送的全程一體化供應鏈;線上,客戶通過互聯網終端挑選、比價、咨詢、購買、支付。
除了上海,在北京、深圳、成都、長沙、杭州等多個城市都有同城農產品電商平臺。來自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目前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農產品電商如雨后春筍,扎堆入市。
然而,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卻是行業現狀。梅惠平告訴記者,菜管家運營4年來總計投資3500萬元,到目前仍是虧本運營。
位于武漢白沙洲國家一級批發市場附近的家事易公司,是2011年在武漢地區興起一家同城農產品生鮮電商,依托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菜箱”,被納入到武漢“智慧城市”的計劃,得到了政府相關支持,發展迅猛。
據介紹,短短兩年半時間,家事易的電子菜箱覆蓋了1200多個社區,每天為5000多戶家庭、63個高校及企事業單位食堂配送蔬菜及其他農副產品,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同城生鮮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之一。
快速發展的傲人業績面前,家事易也沒有擺脫虧本經營的困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年半以來已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雖然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都是虧本支撐。
曾在淘寶網上盛大開幕的一報一店“湖北館”也因為虧損嚴重在一年前就閉館了。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淘寶“特色中國”中,個別地方館由于盈利困難,也面臨閉館走人。
長期關注農產品電商的武漢金喜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猛說,虧本運營是農產品電商的行業現狀,目前全國幾乎沒有一家盈利,而且大部分農產品電商倒閉也是遲早的事情。
成也線下敗也線下
武漢理工大學電子商務與智能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冬林教授表示,與服裝、電子產品、化妝品相比,農產品網購交易量微乎其微,根源在于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的線下投入巨大。
以核桃等干果為主題的農產品電商“谷的?!眲撌既粟w名飛曾坦言,農產品電商前期投入太大,是這幾年下來還沒有賺到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干果等好儲存、便運輸的農產品如此,蔬菜、鮮肉、水果等生鮮農產品,線下要做承擔的成本更是“不可想象”。
家事易有關負責人唐亞萍說,農產品種類繁多,首先要保證貨源穩定充足;然后是倉儲,蔬菜要保鮮、肉類要冷凍、活魚要養在水里等等不一而足;更難的是配送,客戶又分散,要保證準時將新鮮、衛生、優質、安全的生鮮農產品送到客戶手中。
陳冬林說,線上的技術已經成熟且較容易,只是一種交易方式,真正的功夫和未來的競爭幾乎全在線下?!罢l能練好線下的內功,誰能真正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p>
除了線下,線上“流量”也是一個瓶頸。李猛說:“對于合作社、村官或者農企想要在天貓、淘寶等平臺上成功,除了產品好有特色,線下功夫做到位外,線上‘流量’也即平臺營銷也必須做得好,否則即便觸網也只是‘網海一粟’,無人知曉。然而,現實是這些平臺的流量很難穩定支持給中小農產品供應方。”
扭虧需多方發力
縱觀各大城市的農產品電商,大多都磨刀霍霍準備大干快上。記者在本屆農博會上也明顯地感受到,各地優質農產品觸網的熱情。在上?!安斯芗摇钡恼箙^里,寧夏的枸杞、新疆的紅棗、香梨、深圳的金槍魚、青海的酸奶等接連不斷來咨詢洽談合作事宜。
梅惠平認為,在國家經濟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農產品觸電是個大趨勢,隨著消費群體的壯大和物流配送體系的健全和發達,農產品電商最終將突破盈利困境。
據介紹,菜管家從兩個方面著力解決盈利難題。一是細分市場,瞄準上海中高端消費,做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二是與本地物流配送企業合作,解決生鮮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意圖優化資源,節約成本。
陳冬林表示,農產品電商要想繼續走下去,必須找到更好的配送模式,最大限度地節約物流成本??梢钥紤]利用城市已有的配送資源,比如報紙、鮮奶的配送體系,實現合作,謀取雙贏。黃艷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