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應把握好5個方面:一是把實行區別對待作為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的基本方向;二是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縮小地區間差距的根本任務;三是把促進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路徑;四是把開展試驗示范作為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五是把建立制度保障作為統籌區域發展的核心要求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強力推進,具體而言就是區域發展戰略政策的不斷深化、細化和實化。
第一,從一味強調全國“一盤棋”和實施“大一統”的指導政策,轉變為“四大板塊”的戰略思維與指導政策。
第二,在“四大板塊”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區域政策指導的空間格局,從地域范圍比較廣闊的大板塊走向地域范圍相對較小的板塊。比如從2006年起,運用區域規劃和方案打造了一批跨省區、跨流域、跨行政區的經濟區和經濟帶,如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
第三,針對制約區域發展的相對貧困地區和其他特殊區域,制定了針對性很強的政策文件來推動其加快發展。
第四,選擇一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圍繞促進區域發展或推動改革開放的一些重大任務進行試點試驗示范,打造了一些特殊功能區。這些功能區都承擔了某些方面的重要改革發展試驗任務。
我國區域增長格局已發生重大轉變,西部增長速度2007年首次超過東部地區,2008年起全面超過東部地區。
區域戰略與政策的強力實施,帶來了一系列成效。盡管區域戰略和政策的強力實施帶來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但區域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區域間實質性的發展差距還沒有縮小,不同區間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擁有的財富水平等重要指標差距還在拉大,特別是不同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還存在著懸殊。此外,區域無序和不良競爭仍然存在,資源枯竭型地區面臨困境,還有日益嚴重的大城市的城市病,部分區域存在過度開發問題,經濟社會活動的過度聚集,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帶來了交通擁堵、用地緊張、人口過密、環境污染、建設成本過高等問題。
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基于以往的成功實踐和現實要求,進一步深化細化實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具體操作層面主要應把握好5個方面:
一是把實行區別對待作為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的基本方向。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是區域政策的實質和核心。要在準備把握國家戰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各地的具體差距和實際要求,制定不同的政策,真正實現一區一策。
二是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縮小地區間差距的根本任務。要通過體制創新和法律保障,實現不分區域、城鄉、工農、公私、貧富,一視同仁地實施財政、金融等公共政策,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力度。
三是把促進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路徑。在這方面,還是要堅持抓兩頭,一頭抓條件較好地區的輻射帶動引領示范作用,一頭抓欠發達地區的加快發展,把地區發展中的“短板”補齊。
四是把開展試驗示范作為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要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選擇適宜地區開展專項試驗和綜合試驗,實現難點問題的突破。
五是把建立制度保障作為統籌區域發展的核心要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根本上依賴于建立健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規體系,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區域管理體制的創新,也包括區域間的利益合理分配機制的建設,還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法規體系的建設等。
最后,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仍然要把優化生產力布局,推進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制定和實施區域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產能過剩是改革開放以來存在的一個頑疾,區域戰略和政策的深化細化實化應該能為克服這個頑疾做出特殊的貢獻。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