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漫畫
為了吸引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落戶當地,許多地方政府這些年來一直大打“稅收優惠”牌,而諸多PE也趨之若鶩,因為這樣能少繳很多稅。不過,眼下還想這般操作就難了,諸多跡象顯示,各種區域性稅收優惠扶持政策面臨清理的風聲日益趨緊。
證券時報記者 胡學文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PE正逐漸成為促進當地產業升級、招商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吸引PE落地,各地這些年來一直加大力度推出各類優惠政策,并紛紛打出建設PE之都、PE中心之類的目標,以期在當地形成適合PE機構聚集的金融環境。
在地方政府者頒布的諸多扶持政策中,稅收優惠可謂是吸引PE的不二“法寶”。不過,諸多跡象顯示,各種區域性稅收優惠扶持政策收緊的風聲越來越大,不少地方政府正在對優惠政策進行調整,稅收返還的地區范圍、返還比例都在呈縮小的態勢。
地方稅收優惠政策
“你爭我趕”
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也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地方稅收優惠政策誘惑投資者和進行非法集資創造了條件。
梳理多地優惠政策來看,優惠力度大同小異。
以深圳為例,當地政府2013年開始先后頒布促進和支持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的規定和辦法,與此同時,在國務院支持前海深港合作區發展的22條中,也明確提出鼓勵股權投資基金的設立和發展。上述政策均規定給予在深圳及前海地區設立的股權投資基金,在股權投資收益、項目所得等方面給予個人所得稅、營業稅的減免,對于投資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按相關規定給予按照70%投資額來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等。
除了老牌的PE重鎮深圳外,諸如新疆等地也在努力營造PE集聚環境,而稅收優惠依然是主打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在天津等地相關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偏居一隅的新疆“稅收洼地”優勢愈發明顯。2010年,新疆頒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促進股權投資類企業發展暫行辦法》規定,通過稅收優惠吸引了大批機構前往安營扎寨,包含上海聯創、中科招商、九鼎投資等。
除了PE機構外,一些上市公司的限售股東還通過變更注冊地到新疆的方式,尋求最大程度的稅收優惠。一些券商中介也瞅準了其中的商機,通過聯合大小非股東等一手導演了新疆喀什等地的限售股異地減持避稅“大本營”的好戲。
一些前往新疆開設新基金的PE人士直言,選擇新疆開設新點的目的,除了江浙、廣深等地PE行業競爭激烈外,新疆廣袤腹地豐富的資源、農業、旅游行業為投資機會,以及優厚的稅收優惠政策都是極具吸引力的原因。
正是基于此,一些PE機構甚至有專人負責對各地的扶持政策進行比較篩選,其中最關注的就是稅收政策,以便為新設基金注冊地選擇作為依據。
廣州某PE機構合伙人在2012年曾多次密集穿梭于北京、上海、深圳、四川、新疆等地,目的就是為新開張的創投基金做稅收政策方面的調研。“我以前是做二級市場的,二級市場納稅很簡單,就是印花稅,而PE納稅卻相對復雜。”該人士透露,多番比較下來,發現各地的扶持政策大同小異,多在稅收政策上做文章。最后出于時間成本、運營成本等因素的考慮,結合LP就近的原則,新設基金并沒有前往外地,仍舊是在離廣州較近的佛山設立。
在大批優惠政策的引導下,全國各地一度掀起PE投資的熱潮。據私募人士分析,由于政策引導的效應,PE機構募集熱情空前高漲,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相比過去都出現飛躍式增長,有些地方設立門檻較低,一些沒有股權投資經驗的投資人也聞風而動,甚至“空殼”PE、借道PE進行灰色利益分配等的別有用心者也開始涌入。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競賽亦愈演愈烈,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也助長了“PE泡沫”。
“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也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地方稅收優惠政策誘惑投資者和進行非法集資創造了條件。”業內專家魏志梅曾撰文指出。
清理地方稅收政策
風聲日益趨緊
國內一家比較活躍的稅收籌劃機構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目前地方稅收優惠政策收緊的風聲的確是越來越大,一些以往稅收返還力度很大的地方都在調整,返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調。
不過,這樣的區域性利好政策或許即將進入收緊倒計時。證券時報記者日前和相關權威人士交流獲悉,地方性稅收扶持政策收緊的步伐正越來越近,而PE地方稅收優惠可能面臨較大沖擊。
國內一家比較活躍的稅收籌劃機構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目前地方稅收優惠政策收緊的風聲的確是越來越大,一些以往稅收返還力度很大的地方都在調整,返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調。
早在2009年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就發布《關于堅決制止越權減免稅加強依法治稅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根據現行有關稅收管理權限的規定,中央稅、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除有關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下放地方的具體政策管理權限外,稅收政策管理權全部集中在中央。
然而,一些地方還是鉆空子將稅收通過財政獎勵等方式返還給各類投資主體,從而實現了所謂合理避稅的目的。大宗交易接盤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地方稅收優惠的傳言很久了,不過要想管死不容易。”
“不過,這一次的政策力度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國家監管部門有關人士注意到,關于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的提法明確寫進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具體的表述為要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此外,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中還強調:要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范管理。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國稅、地稅征管體制。“這都意味著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即將迎來清理和收緊。”上述人士表示。
事實上,區域性收稅優惠面臨收緊的先兆早已有之。此前,上海自貿區方案曾提出對注冊在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但相關部門認為它不具有可復制性,難以從自貿區復制到全國,且實施時機不夠成熟,最終沒有把這項條款列入自貿區現有的PE管理政策之內。”有人士說,目前入駐自貿區的所有PE基金都沒有額外更大的稅收優惠條款;深圳前海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備受各方期待,不過目前就PE層面的特別稅收優惠政策并沒有更多信息。
事實上,隨著PE機構群體的日趨專業和成熟,越來越多的PE機構在選擇注冊地時,除了以往的稅收優惠外,還更為看重諸如金融管制、對外開放的政策紅利。
作為房地產基金領域的元老級人物,上海建銀精瑞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李曉東就曾表示,在獲悉上海自貿區獲批之時,他立刻決定將本來已選好址的海外投資公司遷入自貿區內。他認為,上海自貿區意味著政府管制、法律體系上的開放,這實質上比稅收等優惠政策意義更為重大。
北京惠誠西安分所律師劉龍飛認為,很多地區PE稅收優惠都是自行出臺,盲目跟風,缺乏足夠的上位法依據,對之進行必要的清理是必須的,實踐中很多區域PE稅收優惠到后期根本無法落實。
盡管從政策大環境來看,各種地方性的稅收扶持政策面臨收緊的趨勢已然明顯,但依然難以阻擋一些地方政府的沖動。尤其是對于新設的自貿區和擁有扶持政策的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區,不少業內人士存在緩收緊的心理預期。
深圳一家在全國多地設有分支機構的PE機構負責人就認為,兩類地區是否處于收緊范圍仍有待觀察:一是自貿區;二是新疆、西藏等。
廣州一家PE機構合伙人也表示,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可能會繼續保留優惠政策。深圳五岳資本合伙人也認為,新疆西藏等西部大開發地區的優惠政策或許不在清理范圍之內。
對此,深圳一家在新疆開設分公司的負責人明確向記者表示,“目前PE前往疆內注冊還比較正常,優惠政策收緊未顯現。”
有監管部門人士認為,“對地方PE稅收政策進行鐵腕清理的同時,應加快適當的統一稅收政策。”
劉龍飛也認為,規范PE稅收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統一制定優惠稅率,這也是PE后期監管和扶持中的一項重要措施。“一是明確稅率,二是對PE行業的稅收扶持,爭取全國范圍內統一,避免造成大量的候鳥式PE產生。”劉龍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