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開始干預打車軟件叫車市場。前晚,上海出臺文件規定,實施早晚高峰時段禁用“打車軟件”提供約車服務措施。此舉引發較大爭論。昨日支付寶隨即宣布了應對舉措,補貼繼續,但鼓勵乘客上車之后掃碼支付,同樣每單返現13元。
而廣東省交通廳負責人最近公開表示,對打車軟件一直在觀察,目前沒有任何結論性的意見。
滬三項措施整頓打車軟件
1、早晚高峰時段禁用“打車軟件”提供約車服務。禁止期間,乘客揚招“待運”車輛不停的,即視為“拒載”。
2、嚴禁出租汽車駕駛員在載客行車途中接聽、使用手機等終端設備。
3、嚴禁租賃車輛安裝使用“打車軟件”。
本報訊 根據上海媒體報道,上海市交港局前晚出臺規定,自3月1日起,早晚高峰時段出租汽車嚴禁使用“打車軟件”提供約車服務措施。同時將“打車軟件”約車業務納入電調業務統計范圍,如“叫車軟件”置社會責任于不顧,對不愿意納管的軟件企業,市交通主管部門將會同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暫停“打車軟件”應用。
其他城市仍按兵不動
上海成為全國率先行政干預打車軟件的城市,引發較大爭議,不少網民支持這一做法,認為上海限制打車軟件使用的作法,還是合理的。一方面保障了乘客高峰期叫得到車,另一方面對于司機也是疏導,維護其合法利益。
其他城市仍按兵不動, 廣東省交通廳負責人最近公開表示,對打車軟件一直在觀察,目前沒有任何結論性的意見。但是,最基本的三條要保證:一是出租車行業要保證沒有使用打車軟件的乘客能夠公平獲得坐車的機會,二是要保障運行的安全,三是不要引起行業秩序的混亂。
另外,北京對打車市場尚未出臺干預政策。
企業調整補貼政策來應對
打車軟件也隨之調整應對政策。 昨日,支付寶和快的方面人士對記者表示,將配合部分地區監管部門的政策,也鼓勵乘客不用打車軟件,在上車之后掃碼支付,同樣每單返現13元。
據該人士介紹,目前全國大規模支持支付寶錢包掃碼付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北京、上海、杭州、合肥和武漢。據此,司機每天可以得5單獎勵,每單10元;乘客每單得13元獎勵,每天兩單;獎勵將以現金返還的方式。
除了監管部門干預,兩大打車軟件火拼的后遺癥已初顯:打車軟件系統不堪重負,使用人數暴增致網絡經常出現問題;有乘客抱怨不用軟件打不到車,用軟件也打不到車;司機駕車時安全風險大大增加。這種補貼能否持續也值得懷疑。目前,大量刷單作弊賺補貼的現象,也使其系統不堪重負。
新聞觀察:
如何執行仍待完善
上海率先出手,使得如何規范打車市場成為爭論熱點。
一方面是法律爭議性。知名IT律師趙占領就質疑稱:其一,上海強制要求“打車軟件”約車業務納入電調業務統計范圍的規定沒有法律依據,屬于行政權力干涉市場經營的行為;其二,對行車安全交管部門本應自己完善監管方式;其三,對已載客車輛屏蔽發送業務信息并非打車軟件企業的法定義務,也沒有任何依據對不配合的企業進行處罰。而且是否暫停打車軟件也是通信管理部門等行業主管機構的職責范圍。
還有專家表示, 1995年9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是一部地方性法規,其規定交通部門主管出租汽車業,主要職責是行政許可、違法處理等行政管理。而打車軟件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是行業管理,交管局不能越位代替行業組織去管理。與時俱進的管理應該是,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讓市人大討論決定修法。
另一大爭議是怎樣執行和如何監督。有網友說,老是讓乘客舉報違法也不現實。還有網友說,為避免拒載投訴,承接“打車軟件”約車業務車輛頂燈可以顯示“電調或預約”;為確保行車安全,對已載客運營車輛,也可以屏蔽發送業務信息。
有打車軟件企業人士說,打車軟件只是放大了矛盾,解決公共交通資源的供需失衡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