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移民加拿大近20年的華商李政欽。近日,李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講述了他在曾經的低碳夢和目前的困境。
天津論壇初戀“低碳”
李政欽最早接觸低碳是在2007年參加天津的一個經濟論壇時。“當時戴相龍市長的一番話確實讓我很有感觸。他說,經濟的發展狀況永遠不可能像房地產這樣高速發展。房地產市場衍生出來的能源枯竭和環保問題已經出現了。下一個億萬富翁的產生,就應該是在環保低碳產業。”李政欽告訴記者。
李政欽說,當時環保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引起充分重視。但移移民加拿大快10年的他,要回國創業的話,走房地產這樣的老路機會不太大。因此,綠色產業蘊含的商機被他看到了,他也希望在深圳這片土地上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從低碳產業開始。
李政欽看到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溫總理代表中國向世界承諾,在環保產業的投入和溫室氣體的減排方面要做大幅的調整,這就意味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響應地做大的調整,也意味著低碳環保產業的機會來了。
然而,國內在資源極度緊缺的情況下要發展低碳產業,恐怕要從技術,從產業革命這條路上去走。當時李政欽想,要發展這個產業,首先要利用加拿大的綠色創新的優勢,環保產業的優勢。當時在天津參加論壇的時候,也有很多加拿大企業家參會,他們也覺得這是一個商機。
2009年之后,李政欽正式干起來了。李政欽說,他當時與深圳市寶安區的領導談起這個事的時候,他們也是很支持的。他們也認為低碳產業未來是個大市場,尤其是李政欽所想做的綜合性產品和技術的交易中心。在中國要找一家產品企業,如光伏等很容易,但是要找一個交易平臺就沒有了。因此,他下決心建一個全國一流的低碳產業交易中心。

建低碳產業園引轟動
從2010年開始,李政欽的低碳產業園開始轟轟烈烈地建起來了,產業園被命名為“光之明(國際)低碳產品交易中心”。在項目規劃和立項方面,得到了當地各級政府的支持。寶安區政府、深圳市發改委都批準了立項。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省長朱小丹等都先后參觀過產業園的項目規劃,聽取過李政欽匯報項目情況。

在2010至2012年期間,李政欽和他的低碳產業園成為媒體追捧的對象。從香港的《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到廣東的《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深圳特區報》、《寶安日報》,及全國性媒體如中央電視臺、《中華工商時報》、《中國經濟導報》等都發表了相關報導。
李政欽的低碳產業園被譽為“低碳沃爾瑪”。產業園總投資達3億元,占地面積超過三萬平米,項目計劃分三期建成,到2013年全面完工。產業園的經營項目包括新能源、電動汽車及燃料電池配件產品展銷中心,核能、風能、智能產品展銷中心,空氣能、太陽能、風光互補產品展銷中心等。
當時,意氣風發的李政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希望把產業園建成一個類似深圳高交會的低碳產品交易會,把所有的低碳產品都放在這個園區里展示,讓它成為全世界低碳采購的中心。此外,將所有進入園區的企業和產品,通過交易網站向全世界發布,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全世界低碳產品交易的門戶網站,世界性的產品信息發布中心。
低碳產業園的建設吸引了各方眼球,轟動一時。產業園的前期招商也非常火爆,最多的時候入駐企業達到了一百多家。
2012年,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光之明(國際)低碳產業園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寶安區新安街道將光之明低碳產業園納入“十二五”規劃給予了大力支持。
當年,光之明(國際)低碳產業園舉辦“首屆中國低碳技術成果交易博覽會”,成功吸引了360家企業參展,近兩萬人參加的盛會。
產業園一夜之間變違建?
然而,好景不長,在李政欽的低碳產業園大張旗鼓地發展的同時,寶安區政府的有關部門也加緊了對產業園土地收回的步伐,園區被定性為違法建筑,必須強制拆除。
據李政欽介紹,從2012到2013年間,由寶安區政府的有關部門,包括城管、稅務、消防、公安等多次到園區驅趕入園企業,導致入園的126家企業被逼搬離96家,只剩下30家。
園區為什么會被定性為違法建筑呢?李政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說來話長。園區所在的這塊編號為A009-46的宗地,原是深圳市寶安區鴻興房地產開發公司于1995年11月與深圳國土局寶安分局簽訂了《深圳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后,獲得了該地塊的使用權。當時的用地性質為“外來人員安置住宅用地”,使用期限為8年。李政欽當時承包了深圳市寶安區鴻興房地產開發公司,是公司的法人代表。
2003年該塊土地的使用權期滿,然而,李先生指出,按照深圳市1996年出臺的政府檔《關于土地使用權出讓年期的公告》的規定,該地塊的使用年期是可以順延,不須另簽合同或換發房地產證的。依據該公告,該項土地的使用年限應該自動順延為50年。
然而,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委員會寶安管理局在2010年5月發出了《收回土地使用權決定書》,認定1995年與李先生所在的鴻興公司簽訂的是臨時用地協議,使用期限已滿,地面上的建筑物必須強拆。
之后,負責執法的新安街道租賃管理所對產業園發出了數次強拆通知。直至2014年4月1日,李先生還被告知當日就是強拆的最后期限。
走上艱難維權之路
對政府的這個裁決,李政欽是堅決不同意的,為此他走上了艱難的維權之路。李先生指出,政府的裁決與當時的歷史情況是完全不符的,包括對土地使用性質、使用年限、地上建筑的合法性等的認定都是不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和規定的;而且還存在執法對象主體不明的問題等。
為了為自己討回公道,李先生兩次提起行政訴訟,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而且還以加拿大僑商的身份致函國務院僑辦,但時至今日仍未討到說法。
當記者問,當時那么轟轟烈烈搞產業園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土地糾紛的問題?李先生說,當時沒有覺得土地是個問題,無論是按照物權法也好,還是按照政府部門的檔也罷,土地到期順延是天經地義的。
更重要的是,當時產業園的發展得到了深圳市和寶安區的大力支持,2010年4月19日,寶安區政府以會議紀要的形式,就“光之明(國際)低碳產業園”的土地申請作出決定,要求國土委、城管局、運輸局、新安街道辦全面協助,按有關政策程序積極協助支持落實該低碳產業發展用地。
2011年7月15日,深圳市發改委批復,同意設立“光之明低碳產品交易中心”項目。這些政府紅頭文件的下發無疑讓李政欽覺得吃了定心丸,既然這個產業如此受到政府重視,而且也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就算沒有這塊地,政府也應該找塊地來做的。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不是李政欽所設想的那樣。現在,曾經興盛一時的產業園已經幾乎癱瘓,勉強留下的30多家企業終日人心惶惶,隨時面臨強拆的威脅。
李政欽告訴記者,自己現在也是非常的心灰意冷,盡管仍有不少城市,包括廣東的肇慶等向他伸出橄欖枝,邀請他去當地發展低碳產業,但李先生說,“我現在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小心又小心,再也不會像從前那么沖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