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益海嘉里集團都是以眾多的食用油品牌而被中國消費者所熟知。不過隨著食用油業務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益海嘉里傳統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已經遇到“壟斷瓶頸”。
為了應對困境,益海嘉里在幾年前啟動了戰略轉型,大幅進軍面粉及大米板塊。最近一段時間,
益海嘉里又推出了日化品牌,未來還將延伸到自己品牌的小包裝醬油等。這家國際糧油巨頭正以
多變的身段在中國市場長袖善舞,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也是甘苦自知。
“糧油帝國”益海嘉里的新業務
益海嘉里,這家來自于新加坡的農業綜合集團以其金龍魚為代表的糧油品牌在中國市場長期占據著優勢地位,如今它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又有了新的變化,計劃推出小包裝的醬油和醋產品。
益海嘉里大品牌管理部總監陶西向網易財經介紹,由于益海嘉里本身還存在醬油豆粕等食用油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一直以來益海嘉里都是國內幾家知名醬油品牌的原料供應商。“按照集團的規劃,未來益海嘉里還將推出自己品牌的小包裝醬油”。
此外,去年下半年益海嘉里的日化品牌潔勁已經悄然上市,產品線涵蓋洗衣皂、洗衣液和洗潔精,目前該品牌正在進行全國范圍內的鋪貨。
據益海嘉里品牌傳播部李平對網易財經介紹,日化板塊隸屬于益海嘉里油脂化學品事業部,其日化產品主要來益海嘉里在對食用油精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副產品,這些副產品被用于生產油脂化學產品,“我們一直都是一些知名日化企業的產品原料供應商,像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等,其中一些品牌我們是直接幫他們OEM(代工)的”。
益海嘉里正通過不斷擴充自己的產品線來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數據顯示,自1991年以來,益海嘉里在中國累計銷售小包裝食用油約60億瓶,長期占據了中國約40%的小包裝食用油市場。
資料顯示,益海嘉里是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在華投資的以糧油加工、糧油貿易、油脂化工、大豆深加工于一體的多元化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旗下品牌除食用油品牌金龍魚外,還包含“口福”、“胡姬花”、“鯉魚”等20多個品牌。
如今對于益海嘉里進軍日化領域,東方艾格糧油分析師馬文峰向網易財經分析指出,相比糧油行業的低利潤,日化行業的利潤普遍要高很多,“嚴格來說,益海嘉里并有開辟一個全新的板塊,其日化板塊屬于優質化學品,是其傳統業務向下游延伸產業鏈,各方面投入并不大”。
一位國際日化企業的高管向網易財經介紹,雖然目前日化行業競爭激烈,但是日化產品利潤率仍然較為可觀,“若扣除廣告成本,國內一些不重視研發的廠家仍可獲得30%左右的利潤”。
網易財經還了解到,目前益海嘉里還在積極尋求和一些外資公司進行合作,代理一些外資品牌的銷售和推廣業務。有分析師向網易財經指出,益海嘉里的新業務也契合了益海嘉里此前提出的戰略轉型。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早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益海嘉里在中國的發展轉型路徑清晰而明確,就是多元化、尋求內資身份和轉變發展方式。
傳統食用油業務遭遇“壟斷瓶頸”
對于的益海嘉里的“四處出擊”,馬文峰向網易財經分析指出,隨著益海嘉里食用油業務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食用油業務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已經遇到“壟斷瓶頸”。目前,該公司旗下的金龍魚食用油的市場份額即將觸到天花板。益海嘉里迫切需要一些更具空間的產品來開辟新戰場。
據益海嘉里食品銷售公司董事長陳波向網易財經介紹,中國的小包裝食用油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市場格局較為明顯,益海嘉里的金龍魚、中糧的福臨門和魯花長期占據該行業6成以上的市場的份額。
“在這個行業,不斷有企業進來,也不斷有企業出局,但大的企業的市場份額基本沒有發生變化”,據陳波透露,去年益海嘉里食用油板塊銷售收入增長比例僅個位數。
另據網易財經了解,雖然益海嘉里在中國食用油領域是市場份額常年保持第一,每年所銷售的食用油數量更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該領域的利潤可以微薄來形容。
馬文峰向網易財經介紹,在中國目前的糧油加工領域,從面上來說,這個行業是不賺錢的,“目前食用油行業基本是微利,甚至是大部分企業虧損的現狀”。
陳波向網易財經列舉了這樣一組數字,“1994年菜油的銷售價格約為11000元/噸,而現在菜油的銷售價格卻為8500元/噸,但與此同時則是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的大幅上漲”。
但是,益海嘉里在中國的糧油行業的巨大市場份額也觸發了中國政府和中國糧油行業的“敏感神經”,2008年那場關于外資與中國糧油安全的大討論更是將益海嘉里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當時,許多業內人士和糧油專家紛紛指責,跨國糧油加工和貿易企業壟斷了中國的市場,借助這種壟斷的力量,這些外資企業操縱了糧油價格的漲跌。
這種“陰謀論”在引發中國公眾擔心之余,從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中國政府:2008年9月3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矛頭直接指向了益海嘉里等外資企業。
而在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托市收購,但是受補貼的100多家企業的名錄里并沒有一家外資企業,當然也沒有益海嘉里的身影。
此外,由于食用油是關系老百姓民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國政府也嚴格控制著該商品的銷售價格。2012年受原料成本大幅增長影響,益海嘉里等糧油企業上調了旗下金龍魚等食用油品牌產品價格。益海嘉里方面表示,“即使上調價格,企業仍處于虧損的現狀,上調部分只是略為減輕企業虧損困境”。 然而不久,國家發改委就約談了益海嘉里和中糧等食用油企業,要求它們不要再漲價。
營銷模式決定新業務能否成功
對于益海嘉里開辟的新業務,東方艾格分析師陳麗娜向網易財經表示,推出自己的日化品牌和進軍醬油等調味品領域可以看成是益海嘉里的縱向擴張,“在幾年前,益海嘉里就進行過橫向的擴張,進軍面粉和大米行業”。
據網易財經了解,在2008年之后,益海嘉里對包括面粉、大米、調味品、糖在內的多個領域進行了投資發展。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也是甘苦自知。
比如益海嘉里布局大米市場可追溯至2006年,但其大米品牌“金龍魚”和“香滿園”上市已經是三年后的2009年。“去年,我們的金龍魚和香滿園品牌大米加起來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一,去年我們的大米業務銷售量超過100萬噸”,陳波稱。但據網易財經了解,截至目前,益海嘉里的大米板塊仍沒有盈利。
現在益海嘉里將業務觸角伸到了更遠的日化行業,馬文峰表示,未來能走多遠,主要是看益海嘉里對于品牌的營銷策略,“相比國內很多日化企業來說,益海嘉里的日化業務在技術和產能上都不存在問題,金龍魚的強大的銷售渠道也能幫到潔勁品牌的發展,決定其成敗的還是品牌推廣和營銷策略”。
但也有不愿具名的日化行業專家向網易財經指出,目前國內洗滌用品行業競爭慘烈,市場格局清晰明顯,益海嘉里想“殺入”并不容易,“肥皂及洗滌劑行業目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從行業來說,整體產能是過剩的,益海嘉里想從目前一些企業手中搶得他們的市場份額并不容易”。
在益海嘉里看來,其米面油短期內仍是集團的重點業務。陳波表示,未來第一大板塊是包裝油將隨著渠道慢慢下沉,拓展至三四線城市、鄉村、城鎮等,“中國的食用油從最初的散油發展到現在的小包裝油,雖然目前一二線城市大部分家庭都在使用包裝油,但在全中國也只占30%,其他不少城鎮、鄉村的家庭仍然在吃散油,這部分人口數量超過7、8億”。
此外,益海嘉里大米和面粉方面的潛力將更大。“從消耗量來說,面粉、大米、油三者的比例是1:3:6,相比起小包裝油在全國30%的市場,米和面的小包裝化還是個位數,中國的絕大多數人還在吃散米和散面,我們的品牌米和面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陳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