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齊湘輝 鄭瑋娜 傅勇濤)5月19日,中國國際旅游日。同一天,中國最著名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三亞迎來了建市30周年。
碧海藍天、椰風送爽的美麗三亞,經過30年的發展,已從昔日的一個小漁村蛻變為聞名遐邇的國際旅游城市。30年來,海南三亞從無到有,從亂到治,為中國探索國際化旅游城市提供了一個鮮活樣本。
“兩個大石頭,一片荒蕪的海灘,昔日的天涯海角景區一天也賣不出幾張票。”三亞市退休老干部廖梅秀說,那時的三亞幾乎沒什么像樣的景區,也沒有多少游客,亞龍灣還是軍事禁區,藏在深閨人未識。
三亞一度被視為“天涯海角”的孤懸之地。1984年5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如今的亞龍灣擁有13家五星級以上標準度假酒店,被國家旅游局認定為1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成功范例。規模4倍于亞龍灣的“國家海岸”海棠灣的開發已成規模。
“亞龍灣的發展是三亞旅游業發展的縮影。”三亞市市長王勇說,三亞有今天的成績,得益于定位準確——建設國際熱帶濱海旅游城市,而且這個定位多年來堅定不移。
三亞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鄭聰輝說,早在1987年,三亞就明確提出了建設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的發展目標。這30年來,三亞一直堅持這一目標,并大力實施三亞旅游國際化發展戰略,旅游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旅游產業發展逐步走上了國際化、品牌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軌道,已成為中國首選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0年,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三亞旅游業迎來黃金發展期。隨著免稅店、高爾夫、郵輪游艇、低空飛行等旅游項目的落地生根,三亞旅游產品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旅游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目前,三亞市擁有包括南山、蜈支洲島、千古情等在內的24家旅游景區、243家旅游飯店,年接待能力超過2000萬人次。三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三亞接待旅游人數1228萬人次,接待人數是1987年的87.8倍。
近年來,三亞的旅游產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遭遇到成長中的煩惱,負面“聲音”不絕于耳:酒店房價瘋漲、海鮮排檔“宰客”、旅游秩序混亂、物價昂貴……這些亂象一度給三亞的形象蒙上陰影。
“每年出現這么多負面報道和評價,都是我們改進的動力。”王勇說:“一座城市好不好,不在于它的長處,而在于它的短處。我們一方面積極歡迎來自各方面的建議、批評,另一方面也在爭取,別人用十年走過的路,我們能不能用三五年完成。”
從2011年開始,他們就開始自己找問題。首先是政府部門副處級以上的領導干部開展民生體驗活動,自己主動找問題。然后通過政府12345熱線廣泛征集大家的反映、投訴、批評建議。
為了迎接2014年春節大考,三亞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旅游環境綜合整治,重拳整治旅游市場。今年三亞黃金周整體情況良好,未發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重大投訴,游客滿意度高達97.59%,游客比年前預計的人數還有所增加。
建市以來,三亞市堅持打造“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天堂”。碧海藍天,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三亞發展的“最大本錢”。綠色發展之路,成為三亞市的“立身之本”。
“三亞今后將用消費來支撐城市的長遠發展。熱帶資源是有限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必須不斷轉型,加快轉型。”王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