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聶學祥)省、市領導指出移民搬遷是民生工程,基層干部群眾認為移民搬遷是德政工程。雖然個別地方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但從全局和長遠來看,移民搬遷是發展工程,更是經濟工程,應該堅定不移地穩步推進。
首先,移民搬遷拉動需求。從經濟學意義上講,1萬平方米建安工程量可增加100人就業,1元建筑業投入可帶動1.76元相關產業消費,1元房地產業投入可帶動3.3元相關產業消費。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的形勢下,堅定不移地推進移民搬遷,帶動建材銷售、交通運輸、勞務中介、餐飲服務、家居裝修等行業發展,無異于激活了經濟大潮。同時,避險搬遷能減少政府用于搶險救災和群眾災后重建支出,使更多的國家資金、民間資本投入再生產領域。生態搬遷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更是無法用價值衡量。
其次,移民搬遷改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移民搬遷小區化建設、社區化管理,促進了人口集中,使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生活,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接受現代文明的輻射,使他們摒棄故居難舍、故土難離的觀念,破除小富即安、小盈即滿的思想,有利于改變消費習慣,釋放消費潛力,優化消費結構,無異于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場革命,對于經濟發展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顛覆性作用。
第三,移民搬遷助推新型城鎮化。村莊空心化、家庭空巢化、農民兼業化、人口老齡化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傳統村落的逐步消失,農村人口的再遷徙、再集中是自然規律。移民搬遷通過政府的“有形之手”,把原本一家一戶“撒胡椒面”式的國家投資捆綁起來,整合資源、集中財力建設配套設施,實現水、電、路、視、訊暢通,加快人口轉移,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又將進一步拉動投資、刺激消費,使經濟社會良性可持續發展。
第四,移民搬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搬遷群眾居住在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差、發展無望的區域,大多以務農為主業,原始積累少,人均收入低。通過靠近城鎮、靠近交通沿線、靠近農業園區、靠近工業集中區的搬遷,既可以整合原居住地農業資源,復墾、整理土地,有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農業產出率;遷入地人流、物流的增加,倒逼服務業發展,形成新的商業潛力,使搬遷群眾逐步演變為企業工人、技能人員和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不破不立,短期內的陣痛不可避免。只要我們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在政策貫徹、宣傳動員、土地整理、資金補助、設施配套、技能培訓、產業培育、社會保障、社區管理、矛盾排查等方面再鼓干勁、再添舉措,就一定能把陜南移民搬遷這一惠民生、強經濟、促發展的好事辦實、實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