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當地時間7月22日初步裁定,自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基于這一裁決,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中國輪胎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以下簡稱“雙反”)調查。據悉,這是繼2009年輪胎特保案之后,美國對我國輪胎采取的又一貿易救濟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雙反”調查總體將會給中國輪胎行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對大型龍頭企業影響有限,中小企業恐將受到較大沖擊。另外,此舉也無助于保護美國的制造業,同時將對消費者造成傷害。
針對美國這樣的做法,去到海外建廠以規避貿易摩擦,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戰略選擇。
“雙反”或導致懲罰性關稅
據了解,應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和一家勞工組織的申請,7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這兩家機構稱,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上述產品的傾銷幅度為45.80%至87.99%,補貼幅度也超過2%的允許范圍。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本月22日裁定稱:有“合理”跡象表明,由于從中國進口的上述輪胎產品以低于公平價格在美國銷售,以及中國出口商獲得政府補貼,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基于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裁決,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中國輸美輪胎開展“雙反”調查,預計于8月27日左右公布反補貼初裁結果,11月10日左右公布反傾銷初裁結果。據悉調查可能導致美國政府再度對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此類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2009年美國曾對上述輪胎產品采取特保措施,涉案輪胎對美出口量一度下降超過60%,這使得不少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中國輪胎企業出現虧損。
貿易摩擦損人不利己
對于中美輪胎貿易摩擦,行業看法不一。一位上市輪胎企業人士指出,2009年~2012年的特保案期間,在懲罰性關稅下,國內輪胎對美出口下降,但國內輪胎全球出口量一直保持增長態勢。
包括美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在內的機構的報告均表明,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舉措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行為。數據顯示,中國出口美國的主要是中低端輪胎,美國本土廠商不生產同類產品,并不存在與中國產品的直接競爭。因此,特保關稅對美國本土輪胎產業并無助益,卻讓美國消費者和零售業遭受巨大損失。
美國輪胎產業協會在2009年就明確反對對中國輪胎采取限制措施。今年6月25日,該協會發表聲明,對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申請“雙反”調查明確表示反對。聲明說,“雙反”措施將無助于保護美國的制造業就業,同時將對該協會的成員公司和美國消費者造成“真實的傷害”。
該協會還表示,來自中國的平價輪胎,通常是美國低收入車主的選擇,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如果減少,將擾亂市場秩序。該協會最后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捍衛自由貿易,拒絕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保護主義政策。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局負責人前不久發表談話指出,在申請人資格存在嚴重瑕疵、美國內輪胎企業不支持立案、相關產業組織反對立案的情況下,美方仍然對上述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美國國內法,中方表示強烈反對。該負責人強調,中方反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希望美方吸取前車之鑒,審慎處理本案,避免破壞兩國相關產業的貿易與合作。
規避風險轉戰海外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總額約為21億美元。有關專家表示,雙向貿易流量越大,貿易糾紛就會越多。貿易糾紛并不是國家間敵意的表現,它會發生在哪怕是最緊密的貿易伙伴之間。而采訪積極的方法及時應對是避免糾紛的正確的做法。
中國輪胎企業盡管在北美市場遭遇挫折,但是如果在海外其他地區實現了市場拓展,也將降低對單一美國市場的依賴。青島雙星相關負責人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青島雙星對美國出口占比僅為5%~10%之間,預計美國“雙反”調查結果對公司出口業務影響不大。
相比業內大型企業,中小輪胎企業可能會受到更大的沖擊。據了解,為規避風險,山東部分廠家將出口其他國家的訂單推遲,全力保證7月底前將輪胎出口到美國,趕在8月27日公布反補貼初裁結果前清關,盡量以減少損失。
而另一部分企業則積極布局海外產能,以此來規避貿易戰的影響。據了解,2011年以來,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在東南亞國家建廠。賽輪集團在越南投資設立了全資子公司賽輪(越南)有限公司,玲瓏輪胎在泰國設立了海外基地。海外建廠企業可以利用所在國的資源優勢、貿易優勢和區位優勢,通過轉移生產基地規避貿易摩擦風險。據專家分析,上述海外產能投產后,海外基地將能夠承接部分甚至全部對美出口產能。
另據了解,面對又一次的“雙反”調查,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方面表示,美方指責中國輪胎傾銷的說法站不住腳,受近兩年原材料天然橡膠價格大幅下降影響,中國輪胎與其他國家輪胎在美國的價格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并不是中國輪胎傾銷。同時,中國橡膠工業協會還表示,目前協會正在積極組織應對資料,搜集更多數據,協助律師準備全面抗辯文件。
□ 本報記者 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