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人民政府網站7月30日完整公布了全省9個市(州)、貴安新區管委會和22家省直部門在行政管理中梳理出的問題,這是貴州省人民政府劍指目前存在的“管得過多、門檻過高、手續過繁、管理不力、托底不夠”五大類行政管理問題(本報6月11日曾作報道)后,向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邁出的又一步。
此次公布的各地各部門梳理出的問題共有248條,另有貴州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商務廳等21家省直部門自查后認為本部門沒有問題,未能列出“問題清單”。
貴州省政府要求,對已列出“問題清單”的地方政府和部門,將督促其按照改革的總體精神和要求抓緊逐一整改,對自查中沒有列出“問題清單”的部門,將督促其認真對照要求,進一步分析梳理,抓緊研究制定本部門改革方案,并及早向社會公布。
直面政府對市場“管得過多”問題
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這248個問題發現,在“管得過多”的問題中,“干預、干涉、參與過多”等字眼高頻率地出現。
遵義市政府直言,政府存在干預商品市場規劃建設過多,行政程序復雜,未能形成真正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機制;貴陽市政府認為,個別部門介入與政府職責無關的經濟活動;六盤水市政府認為,對社會事務管理限制多;銅仁市政府認為,對微觀經濟活動參與過多,一些社會組織與主管部門還存在不脫鉤,有利用行政資源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問題。
兩個州將問題進一步細化到問題“點“上。黔西南州政府認為,政府對學校行政干預過多,學校辦學自主權得不到體現,對規劃用于建設學校的土地,有改變用途的情況;黔南州政府認為,州工信部門承擔電煤下達任務分解工作,要求煤礦企業對電廠供煤,存在干預市場供求關系的問題。
政府在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問題同樣被梳理出來,畢節市政府查找問題的第一項就寫明:通過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供給、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信貸扶持等方式進行招商引資,未能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國有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不夠規范。
在9個市、州政府中,僅有安順市政府沒有梳理出自己“管得過多”的問題。貴安新區管委會僅列出一條“環保部門管理事項過多,導致手續辦理時限拉長”的問題。
省直部門也直面自身存在的干預市場的問題。省國土資源廳發現自身“管得過多”的問題主要是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省民政廳認為,在個別社會服務和社會事務領域仍存在大包大攬的現象,習慣于直接提供服務,運用市場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社會服務效率不高。
行政審批大多“門檻高、手續雜”
在梳理“門檻過高”和“手續過繁”等問題中,市(州)和貴安新區管委會梳理出27條涉及行政審批的問題,22個省直部門也梳理出14條行政審批的問題。這些行政審批涉及流程復雜、設立前置條件和審批權力下放不到位等問題。
貴陽市政府梳理發現,區域內部分行政區域審批流程設置不科學,“一次性告知”制度執行不嚴格,辦事群眾多次往返辦理。與此同時,一些部門沒有將行政審批職能集中并授權政務服務大廳窗口,存在辦理效率低、審批時限長的現象。安順市政府認為,政務中心大廳現場辦結率低,有的部門未選派業務骨干進駐中心,個別窗口只能起到“收發室”的作用,存在“兩頭受理”和“體外循環”的現象。
銅仁市政府認為,存在的問題一是準入門檻過高,并聯審批及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互為前置,流程復雜,協調難度大;二是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組織的登記存在隱性門檻高的問題;三是對社會組織的登記、備案事項存在變相審批的情況。
近一半的省直部門梳理認為行政審批中存在問題。省地稅局認為把備案事項搞成審批事項的問題突出,行政審批手續流程未簡化,在外埠納稅人報驗登記業務上,存在手續較繁、辦稅時間較長、納稅人多頭跑、重復排隊等現象。
省教育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衛生和計生委等部門梳理的問題也顯示出行政審批的問題會導致“門檻過高”和“手續過繁”的現象。
監管落后凸顯“管理不力”
監管落后導致“管理不力”的問題凸顯幾乎成為各政府、部門間的共識。
省扶貧辦認為,在扶貧項目審批立項、批復實施過程中,監管不到位,基層擅自調整項目現象時有發生;省民政廳認為,對社會組織管理存在“重登記、輕管理、輕執法”的現象,對部分民生資金項目監管力度不夠,存在“重審批、輕管理”現象,仍有個別項目批準后長期不開工,開工后長期不完工,完工后長期不能投入使用或使用效果不佳。
同時,省民政廳認為存在執法監督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部門之間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執法監管能力弱,對一些違法違規行為查處不力。
這一問題也同時被多家廳、局梳理出來,省水利廳認為,重點在于缺乏信息化管理機構,對現有的管理制度執行力不強,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性,資源共享困難。
遵義市、安順市等地的政府則重點梳理出了“政出多門的問題”。
黔南州政府認為,縣級食品藥品管理體制改革未到位,縣級食品監管仍維持分段監管模式,致使州、縣兩級食品藥品管理體制無法對應,食品藥品日常監管工作處于停滯狀態,監管工作異常艱難。
此外,中介機構越權行使行政職能的問題在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銅仁市等地政府梳理的問題中都有涉及,且缺乏有效監管。
民生保障“托底不夠”
基礎設施、公共安全、醫療教育、環境保護等四方面的民生保障問題成為“托底不夠”的主要表現。
貴陽市政府認為,部分城中村、棚戶區提升、改造、完善不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有待增強,部分民生項目需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社會救助體系、醫療救助服務機制不健全,教育、資源、住房、體育等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現象未得到解決。
遵義市政府認為,還存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警力投入不足,見警率不高,群眾缺乏安全感的問題,部分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嚴峻。
畢節市政府同時強調了環保設施建設滯后、生態環境監管責任有待進一步細化落實的問題。畢節市政府認為,污染防治設施與建設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督查力度不夠;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滯后,對地表水、空氣質量監測等還存在盲點。
梳理出問題的22家省直部門中,10家認為自身存在“托底不夠”的問題,比例不足50%。省教育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沒有梳理“托底不夠”的問題。
省民政廳認為,對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培育扶持發展不夠,缺乏完善、系統、具體的政策規定,部分社會組織缺乏必要的經費來源,面臨生存危機。
貴州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張錦表示,深化改革要求必須堅持解決問題的導向,“部門有阻力,但省政府常務會一錘定音,必須改”。
本報貴陽8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