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1日電 (董文博)4月11日,“A股”“基金”跌上熱搜,三大指數全線下挫,滬指盤中大跌近3%再度失守3200點,創業板指跌逾4%。兩市逾4000股飄綠;北向資金全天凈賣出近60億元。
而與此同時,受利好消息提振,物流板塊逆市大漲,新寧物流、飛力達20%漲停,華鵬飛盤中封板,萬林物流、中儲股份、廣匯物流、天順股份等十余股紛紛漲停。截至收盤,Wind智能物流指數大漲4.51%。
4月11日物流個股表現 來源:Wind
消息面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4月10日正式發布。《意見》明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主要目標: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分析人士指出,該文件具有較強的綱領性和方向性,對位未來市場的統一發展、良性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六大任務
根據《意見》,所謂統一大市場,是指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接受“V觀財報”采訪時表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發展階段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利用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戰略部署,也是在當今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辦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具體行動。長期來看,《意見》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市場化改革具有巨大利好,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所在。
據“V觀財報”梳理,整體來看,《意見》提出六方面主要任務。
一是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
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嚴禁各地區各部門自行發布具有市場準入性質的負面清單。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
二是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
建設現代流通網絡,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統一產權交易信息發布機制,實現全國產權交易市場聯通。推動交易平臺優化升級,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加快推動商品市場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鼓勵打造綜合性商品交易平臺。
三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
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加大對資本市場的監督力度;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止脫實向虛;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結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全國能源市場建設。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
對于這點,劉志彪強調,建設要素市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難點和重點,需要有關部門不斷地進行放權、減權、限權、監權等取向的改革。”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主要是從供給側優化的角度,優化供給,包括要素供給改善和市場體系優化兩個方面。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生態環境等都將獲得進一步的要素優化,主要是通過規劃和促進相關要素市場公平競爭、公平交易的方式,來讓各要素更好地為供給服務,為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利支持,激活我國經濟,幫助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是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
完善標準和計量體系,強化標準驗證、實施、監督,健全現代流通、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物聯網、儲能等領域標準體系。全面提升消費服務質量,圍繞住房、教育培訓、醫療衛生、養老托育等重點民生領域,推動形成公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事項清單,完善糾紛協商處理辦法。
五是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
健全統一市場監管規則,依法公開監管標準和規則,增強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強化統一市場監管執法,推進維護統一市場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量。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能力,加強各類監管的銜接配合,對新業態新模式堅持監管規范和促進發展并重,及時補齊法規和標準空缺。
六是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
著力強化反壟斷,完善壟斷行為認定法律規則,健全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反壟斷審查制度。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全鏈條競爭監管執法,以公正監管保障公平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準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
擴展空間、降低成本
建設統一大市場到底有何重大意義?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團隊在研報中指出,整體來看,《意見》是全局性規劃,重心聚焦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更是中長期規劃,進一步明確未來市場長期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東海證券在最新研報中表示,總體來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是我國新發展格局形成的基本支撐條件、內在要求和機制載體,利于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夯實雙向循環的底層基礎。
楊暢指出,第一,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在前期已有探索。例如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等跨省市合作區域,均做過相應的試點和嘗試,包括對跨區域間的科技環保等共享機制不完善,各類數據信息透明度共享度偏低,市場標準化體系尚不完善,公平競爭存在一定障礙等問題,都做出了一定的前期探索。
第二,現階段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國內大循環的進一步暢通。從前期試點出發,進一步從全國層面考慮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有利于打破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為國內大循環進一步暢通奠定基礎。
此外,對于物流行業,李超團隊認為,大力發展物流行業,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是建設現代流通網絡中的重要一環。打通堵點、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助于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意味著物流行業市場空間的進一步擴展以及經營成本的降低。
操作上,李超團隊進一步稱,短時間內對經濟和市場的提振作用有限,但經濟潛在增速的提高和市場機制的完善將表現為對資本市場的中長期利好。短期新制造穩增長、城市更新穩地產仍是基本面的結構主線,穩增長板塊仍將是短期權益市場的重心,美債收益率5月逐步筑頂后關注成長股切換機會。(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