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
據媒體報道,當前,商品預售之風席卷各個電商平臺,并且商品的預售期在不斷延長,從15天延長至45天再到90天甚至更長,個別消費者甚至至今還未收到2022年的新年衣服。不少網友將這種現象戲稱為“純‘預’風”。在服裝行業,越來越多商家采取預售。但預售存在的“拖延癥”“貨不對板”等消費風險,不容忽視。
服裝是采用“純‘預’風”的重點領域,原因是服裝在國內總體而言是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的。在每一個檔次上,都有無數的服裝品牌在競爭,且這種競爭是近乎同質化的。比速度、比數量、比時尚、比價格,無論怎么比,都沒有誰是能獨樹一幟、脫穎而出的。尤其是在經濟形勢嚴峻的背景之下,如果民眾收緊錢包,那么服裝消費就是家里最不剛需的門類。對成年人來說,從來不會缺衣服,而只會缺款式。經濟活動減少,社交需求降低,對衣服變換就不像以往那么頻繁了。以往一年一換,就變成前年去年的一樣能穿,如此一來,更加加重了服裝業的庫存壓力。
至于說商家搞預售,初衷當然是為了減少庫存壓力,進而減少上游生產的不確定性,避免浪費和損失。但是能做到預售,也是有條件的,首先這往往是新上市的商品,完全沒有被售賣過的商品;即使不是新品,但訂單能達到一定量的要求,能夠符合消費者的追捧和需要。如果是平平無奇的大路貨,商家還敢預售,恐怕消費者會直接掉頭就走。尤其是對網購來說,預售是很麻煩與折騰的,商家給予折扣優惠,其效用也很有限。
所以進一步來說,這個商家或者其商品要具備一定的號召力或是影響力,或者是進口或國外商品。因為商品相對稀缺,商家才會有提前收錢、確定銷售的本事。甚至如果誰不用預售就能買到,那消費者就有可能會懷疑會不會是假貨,比如某些熱門的數碼產品或者化妝品就是屬于此類。
預售等于商家掌握了主動權,那么商家能否兌現承諾,也是考驗其供應能力和誠信度的。因為說到底,消費者的預付款對上游商家乃至廠家來說,就是給錢訂貨。廠家拿了錢是不是就真的能如期生產出來,這也是不確定的。比如汽車銷售,廠家的基礎實力再強,也會受到芯片和原材料供應的影響,這不是廠家說了算的。如果通過預售鎖定了價格,那么廠家也可能通過延長交貨期,來緩解交付的壓力。同樣,廠家也可以通過提價,反過來控制需求量和需求速度。
因此,預售不等于就是消費者掌握了主動權,而只是一種和銷售者的約定,交貨日期依然在供應者手中。平臺如果能夠通過游戲規則強化對供應商的約束,那么對預售制度來說,就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作為預售制度本身,也能更好地發揮減少庫存與不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