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期貨和衍生品法草案(以下簡稱“期貨和衍生品法”)將在2022年4月18日至4月20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迎來第三次審議。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期貨和衍生品法有望三讀后審議通過,并在年內實施。期貨和衍生品法實施后,將大幅提升期貨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水平,推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期貨和衍生品法三讀稿
邏輯清晰表達友好
去年12月份,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第17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表示,期貨和衍生品法通過一讀和二讀,有望在2022年三讀后正式發布。要以期貨和衍生品法立法框架和原則為指導,推動完善部門規章、自律規則等制度體系,不斷夯實期貨市場法治建設基礎,提升依法治市能力和水平。
對于本次審議,業界普遍預計期貨和衍生品法將審議通過,年內正式實施。
“預計本次期貨和衍生品法將審議通過,下半年有望正式實施。”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期貨和衍生品法三讀稿邏輯清晰、內容簡練,是一部表達友好型的法律。
中國金融學會年會秘書長、廈門大學特聘教授鄭振龍持同樣觀點。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須法律的規范和保護。如果三讀順利通過,這部規范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基本法律有望在年內出臺。”
“期貨和衍生品法三讀后,預期年內能夠頒布實施。”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市場蓬勃發展,尤其商品期貨的交易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場外衍生品市場也持續平穩發展。制定出臺期貨和衍生品的專門法律,規范和促進期貨和衍生品交易,更好發揮市場的功能,對于活躍商品流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證券現貨市場的平穩、多元、深度發展也有助益。
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和
國際化水平
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規模大幅增長。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達1.26萬億元,同比增長31.56%。從成交量來看,2021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75.14億手,創歷史新高,連續三年大幅增長,占全球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12%。
業界認為,未來期貨和衍生品法頒布實施將極大提升期貨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水平。
鄭振龍表示,期貨和衍生品法覆蓋了遠期、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品合約的交易,把場內和場外交易一起納入管理范圍。它的出臺,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法治化,保護合法、打擊非法,推動期貨和衍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使其更好地發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使金融可以在更高層次上服務好實體經濟和社會。
“出臺期貨和衍生品法,對于保障中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葉林表示,一直以來,我國沒有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法律性文件,但是期貨市場又是非常典型的國際化市場,期貨和衍生品法出臺以后,有助于推動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和國際化進程。目前,我國部分特定品種的國際交易者數量和交易量占比不高,一大原因就是我國期貨市場缺乏基本的法律制度。其次,出臺期貨和衍生品法有助于推動期貨市場健康發展,提高市場化水平,更好發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功能,以及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服務農產品等。(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