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冷翠華
又到一年春耕季。近日,為了能夠協助農戶更好實現春耕,免除其對自然災害和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的擔憂,保險公司和期貨機構再度展開了一場對農業種植的有效助力。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這場以“保險+期貨”業務為抓手,期貨交易所引導,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落地的助農惠農金融服務中,出現了更多“新花樣”,例如,單個品種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大、業務模式多元化和專項項目的設立,以及種植類和養殖類項目也同步開展等。
“大商所農保計劃”是大連商品交易所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和品牌,而具體實施則是通過“保險+期貨”項目來落地。據記者了解,今年“大商所農保計劃”通過種植類和養殖類項目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尤其是在“保護生豬基礎產能”方面,將發揮重要市場機制作用。
大商所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對于大豆、生豬等品種的項目支持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如在服務國家“大豆振興計劃”中,將大力推動大豆收入險項目,助豆農保收增收。根據對2021年大豆各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評估,今年在八省(市)開展大豆收入險項目,為配合各地大豆“擴種”安排,取消“縣域覆蓋”要求并將單個項目區域提升至地級市標準;同時,聚焦東北“三省一區”糧食主產區,采用區域差異化項目支持資金。此外,大商所還加大了對生豬項目的支持力度,在全國設立生豬專項項目板塊,采取“事前立項,事后驗收,梯度落實資金”的形式開展。
安華農業保險總經理助理趙樂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南方地區的種植險承保已經開始,北方地區的種植險投保也在陸續啟動。今年針對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要在產糧大縣實現全覆蓋,其中,種植收入保險不僅與產量有關,也與價格有關,而對價格風險的轉移需要期貨市場發揮作用。
中糧祈德豐(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為免除農戶對生產資料、自然災害及產品價格等多方面風險擔憂,公司聯合保險公司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陜西及山西等重點農業省份,深入田間地頭,與當地政府部門、農業合作社積極溝通“保險+期貨”業務,推廣成功經驗,并結合農戶生產實際需求設計了保險產品方案,為后續業務的開展做好鋪墊。
農業生產有其特點規律和風險周期,如何有效促進險企提升服務、穩定各方預期?趙樂建議,應進一步延長險企農險經營資格的招標遴選周期,將目前的3年一招標遴選延長為5年至10年;探索改革現有的招標遴選方式,通過每年的績效考核評價等方式,實現農險市場大穩定、小調整、優勝劣汰,從而實現規范有序、適度競爭的發展目標,促使保險公司將精力聚焦在產品經營和服務之上。
中華財險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今年公司將加大“保險+期貨”業務專項資源投入,以期貨交易所支持項目為主抓手,以生豬“保險+期貨”專項試點工作為重點,大力推動“保險+期貨”業務發展,實現分公司“保險+期貨”業務全覆蓋。(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