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呂東
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針對當前形勢變化,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覆蓋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銀行增強信貸投放能力,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隨著去年國有大行盈利的較快增長,為了“豐年存糧”,國有大行撥備覆蓋率在2021年出現普漲。這也為日后大型銀行主動下調撥備覆蓋率提供了操作空間,并為加強信貸投放能力創造了可能。
多家大型銀行撥備率超200%
根據相關規定,此前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的“紅線”設定為150%。而隨著《關于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規定于2018年下發,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有所松動,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已披露的2021年年報統計,截至去年年末,國有六大行撥備覆蓋率全部超過150%,其中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4家大型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均在200%以上,郵儲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更是高達418.61%。
“鼓勵大型銀行降低撥備覆蓋率的初衷,就是要為支持實體經濟釋放更多政策紅利。”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國有大行將在撥備覆蓋率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相應下降調整,踐行國有大行職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興業研究金融監管高級分析師陳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鼓勵大型銀行下調撥備覆蓋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增厚商業銀行資本金的形式提升銀行放貸能力,進而提高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大型銀行降低撥備覆蓋率,也意味著銀行所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可以相應減少,這將有助于提升銀行凈利潤,通過留存收益增加銀行核心一級資本,進而提升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
“從當前已經公布2021年年報的國有大行數據看,2021年年末的撥備覆蓋率均較2020年年末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大型銀行存在一定的空間對撥備覆蓋率進行調整。”陳昊表示。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降低撥備覆蓋率釋放的資金有助于銀行更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截至去年年末,國有六大行中,有4家的撥備覆蓋率超過了200%,具有較大下調空間。
新增信貸投放創歷史新高
事實上,一直以來,國有六大行切實履行責任擔當,堅定落實國家戰略,精準滴灌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記者注意到,國有六大行在去年業績大幅增長的同時,積極以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和助力全行業發展,投資貸款快速增長。
2021年年報顯示,工商銀行去年境內人民幣貸款新增2.12萬億元,同比增長2433億元;農業銀行截至2021年年末的貸款余額17.2萬億元,比2020年年末增長2萬億元;中國銀行境內人民幣貸款比2021年年初新增1.38萬億元。上述3家銀行去年新增信貸投放均創歷史新高。
此外,建設銀行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其基礎設施領域貸款余額突破5萬億元;交行集團客戶貸款較2020年年末增長12.17%,為近年來最高水平。
國有大行貸款快速增長,主要是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
去年全年,建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新增超3000億元,增速達50%,綠色、制造業中長期、民營企業、供應鏈等領域貸款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工商銀行去年投向制造業貸款余額突破2萬億元,比2020年增加3197億元;中國銀行2021年全年為近3.6萬戶科技型企業提供超過8200億元授信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新增2993億元,增長135%。
隨著國有大行下調撥備覆蓋率,其信貸投放金額和力度仍有望持續加大,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降低撥備覆蓋率可以增厚銀行利潤,留存利潤轉增資本規模也會相應增大。從2021年年報看,國有大行當前具備適度降低銀行撥備率的條件。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適度降低撥備覆蓋率不會影響大型銀行發展的穩健性。撥備覆蓋率下調后,可以緩解因讓利產生的利潤增長壓力,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速度,提升其信貸投放的能力,特別是加大對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
陳昊表示,各家銀行對于撥備覆蓋率的下調幅度和時間節點或將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而存在一定差異。“對于撥備覆蓋率相對較高的大型銀行而言,有可能其撥備覆蓋率的下調情況就會體現在今年的半年報之中。”(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