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是座金礦
依托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作為一種新消費模式,“宅經濟”被加速“催熟”。
如何足不出戶就能滿足各種生活所需,是消費痛點,更是消費潛力。“宅經濟”所涉及的網購團購、云視聽云健身、智慧醫療智能服務,核心都是數字化?;ヂ摼W及信息技術的普及打破了時空壁壘,讓宅在家的人們也能滿足日常生活和娛樂所需。因此,消費者無論是自愿還是被動選擇宅生活,“宅經濟”的背后邏輯卻是不宅——身宅心不宅才是“宅經濟”的真諦。換句話說,“宅經濟”從來不是封閉的,它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更加開放融合的消費。
互聯網時代的“宅經濟”,讓個性化品質消費得到爆發式增長。特別是當它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與傳統商業模式相互滲透,在消費品市場上就出現了大量更注重體驗和細節的爆款商品。手機支架、記憶床墊、瑜伽墊、速凍餃子等不同品類的商品通過數字技術直接或間接的支撐,讓“宅”變得更舒服更有效。其中,吃的方式最能體現宅文化。預制菜是最近兩年居家消費的明星商品之一,有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已超3000億元,年復合增長在20%左右,消費者對綠色、健康、美味的食品需求讓預制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宅經濟”雖然看起來風光正好,新產品、新品牌、新技術、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消費者也對其充滿期待,但對涌入各自賽道的企業來說,問題也顯而易見,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領域,同一類型的企業要么品牌定位大同小異,要么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宅經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當有朝一日企業吃完了這一波消費潛力釋放的紅利,就很有可能因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而陷入利潤微薄的困境。
企業該怎樣盡早跨越跑道上的障礙?今年年初,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其中對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社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水平、創新發展“云生活”服務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數字化消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深耕定制個性、智慧共享、在線服務等消費方式,才有機會在數字消費時代掌握一定競爭優勢和主動權。
“宅經濟”是一座真正的金礦,可深入挖掘。疫情總會過去,但“宅經濟”不會消失。在數字經濟的驅動下,新業態新模式正不斷拓展企業生產鏈、供應鏈等新空間,持續拉近并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宅經濟”終將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