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唐維
受缺乏革命性的功能刺激、疫情等影響,國內智能手機銷量連續走低。信通院發布的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今年1~2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累計4788.6萬部,同比下降22.6%。其中2月出貨量達到1486.4萬部,同比下降31.7%,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為1278.3萬部,同比下降34.7%。
缺乏創新突破
手機廠商內卷
近期,“你有多久沒有換手機了”、“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換手機了”等話題屢屢沖上熱搜,話題的背后折射出智能手機產業的囧境:隨著智能手機技術日趨成熟,近幾年并沒有催生出代際創新的應用場景和功能,無法激發年輕群體的換機熱情。在上述熱搜話題下方,有多位年輕人表示,自己的手機已經用了三四年,不換的原因一是手機賣得越來越貴,二是手機沒有變革式創新,只在功能上做些小調整,根本激發不了他們的購物欲。
一些機構的研究報告和數據也提供了佐證。行業分析公司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經超31個月。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則稱,中國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為28個月。
各大手機廠商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開發新產品、新功能來吸引人群。4月11日晚間,vivo X Fold折疊屏手機開啟全渠道預售,至此,國內五大主要手機廠商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均已成為折疊屏手機市場的玩家。這是各大手機廠商為了應對不斷內卷、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瞄準的新競爭焦點賽道——折疊屏手機,也是國產手機寄望在高端市場上能與蘋果抗衡的產品。
數據調研機構IDC統計,2021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達710萬部,同比增長264.3%;其中,中國折疊屏手機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50萬部。預計到2025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將達到2760萬部,2020年至2025年的復合增長率為69.9%。從電商平臺來看,折疊屏手機似乎“一機難求”,幾個品牌的折疊屏手機均處于缺貨的狀態。
但對國產折疊屏手機來說,一時半會恐怕還很難起量。資深手機行業人士何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三星進入折疊屏市場比較早,占據著絕對的王者地位,截至2021年末,全球折疊屏智能手機累計出貨量1150萬部,而三星就出貨超1000萬部,占據折疊屏手機銷量的87%。另一方面,全球芯片短缺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折疊屏手機的轉軸設計以及屏幕等存在技術難題,或將一定程度影響折疊屏手機出貨量。此外,目前折疊屏手機定價從幾千元到上萬元,并不親民,只有隨著技術的成熟、成本下降后才容易打開銷量空間。
面對市場的萎縮,智能手機廠商們正結合自己的品牌調性、供應鏈的新變化以及消費者潛在的新需求,各顯神通,意圖打開局面。但是,除非在研發上出現重大的創新,僅僅靠“微創新”是很難打動消費者。
訂單縮減
產業鏈利潤下降
“疫情反復,對于經濟和各行各業的影響程度持續加深,影響了人們的消費。手機訂單減少,從而導致競爭加劇,價格戰激烈,與此同時,生產、服務研發、供應鏈等各方面成本卻不斷上漲,導致利潤一降再降。”作為手機產業鏈配套供應商,曾先生最近比較煩,清明節以來明顯感覺市場遇冷,沒有新的訂單,也沒有接到打樣。
4月11日,舜宇光學公布3月發貨數據顯示,手機鏡頭出貨量同比下滑8.1%,一季度累計出貨36060萬件,同比下滑11.6%。
需求低迷疊加成本上漲,而這種壓力眼下又很難通過漲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手機廠商開始降低市場預期和著手削減手機供應鏈訂單,并對手機產品進行降低規格和降低配置操作,這對整個產業鏈來說影響甚遠。
近期,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各大安卓手機品牌紛紛削減訂單,占到今年出貨計劃的20%。他還下調了對新款iPhone SE2022年出貨量的預估,預計出貨量減少至1500萬部~2000萬部,此前為2500萬部~3000萬部。也有消息指出,OPPO、vivo、小米集團下調今年第二季度10%的手機訂單預期。
在此背景下,產業鏈上相關公司壓力不小,從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上也可見一斑。今年以來,小米集團、舜宇光學、立訊精密等公司股價下跌超過30%。
華南地區一位中型自動化設備供應商負責人亦表示,手機產業鏈利潤十分微薄,近幾年他已很少接該行業的訂單。
多重沖擊
實體門店持續收縮
“生意差了很多,有時一天也賣不出一部手機。”深圳寶安區一家手機店主表示,明顯感覺消費者的換機周期變長了,疫情以來,銷量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
深圳華強北一度是亞洲最大的手機交易中心,各大商城人滿為患,這里曾經“一鋪難求”,甚至有鋪位售價每平方米突破30萬元,鋪位轉讓費高達100萬元以上。湖南的李先生1998年來到華強北從事二手機買賣生意,見證了華強北的繁華,眼下正在經歷華強北的落寞。
李先生有過多次鋪位挪移,1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柜臺,位置好的他曾租過三四萬元一個月的,2016年他固定租在一個市場,他記得當時的租金在9000元左右,之后隨著手機行業不景氣,租金一路下降,現在僅2000元出頭,即使如此,鋪子仍有多半是空著的。“今年疫情后,市場本來準備對鋪位實施單雙號限制營業的,大家都說沒必要,不限號也沒人來,我們現在下午1點才開門,一直到3、4點市場才有點人來,然后到5點又沒人了。真沒人買了。”他向記者表示,二手機生意難做,除了疫情導致消費需求下降,行業景氣度下降,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受到電商的沖擊,如今同行紛紛轉行,他也在積極尋找機會。
受到電商和品牌手機門店的雙向沖擊,以及持續疫情下人流量減少,第三方手機實體店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減小。
除了個體小店,大的品牌商如華為亦在收縮線下門店規模。根據華為官網披露,截至2022年3月18日,華為線下門店數量為9394家,較上月減少209家,其中,華為HES&HES-H、HESR、堡壘店分別為2069家、2777家、4544家,較上月分別減少62家、107家、41家,線下零售渠道規模逐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