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近期,穩增長政策協同發力,決策部門釋放出穩定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積極信號。
從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布局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到物流產業鏈供應鏈恢復,重點行業上市公司復工復產,再到疫苗藥物研發取得積極進展,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不斷發力,有關各方多措并舉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董事總經理王漢鋒表示,隨著一系列積極因素的聚集,A股市場投資價值凸顯,市場整體估值已降低至與歷史上大底部相仿的水平,市場累計回調的時間較長、幅度較大,估值處在相對低位,市場短期處在“磨底期”,中線已經具備價值。
積極因素之一:
穩增長政策力度不斷加大
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召開,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會議指出,要適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同時把握好超前建設的度。會議還指出了五個布局重點,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此次會議再次強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穩增長、提升基建水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維護國家安全等多重含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馮俏彬表示。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本次會議是針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次“頂層設計”,從戰略角度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布局、支撐保障做了全面部署。
中信建投分析,新基建工程、交通、能源、水網、新型城鎮化等領域是投資重點,也是新一代基建投資提質增效的重大契機。根據中信建投測算,“十四五”期間新基建的整體投資規模在27萬億元左右,新基建為老基建賦能、新老基建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將進一步打開。
積極因素之二:
物流產業鏈供應鏈逐步恢復
隨著物流通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此前困擾市場的梗塞節點——物流產業鏈問題得到了緩解。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4月18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會議并部署十項重要舉措。
會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腦中要有全局。要關心群眾和防疫人員生活和身心健康,改善物流從業人員工作生活條件并給予延期還貸等金融支持。要足量發放使用全國統一通行證,核酸檢測結果48小時內全國互認,實行“即采即走即追”閉環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制通行。要逐個攻關解決重點地區突出問題。要著力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通過2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領域的1000億元再貸款撬動1萬億元資金,建立汽車、集成電路、消費電子、裝備制造、農用物資、食品、醫藥等重點產業和外貿企業白名單。
近期,多個中央部委加大對物流通暢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支持。如人民銀行將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運輸物流企業和貨運司機開辟“綠色通道”,合理給予貸款展期和續貸安排;工信部多措并舉保障重點企業穩定生產和重點產業鏈運轉順暢。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抓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政策落實;交通部全力以赴做好物流保障保暢各項工作,保障物流有序運轉,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堅實保障。
安信證券研報認為,政策層面高度重視物流保供,多方積極表態與推進物流恢復,體現了穩增長、穩預期的宏觀政策合力正在不斷增強。經歷了本輪疫情的嚴峻考驗后,全國防控政策逐步精細化、合理化,愈發重視物流穩定的重要性,電商平臺將恢復運營,物流節點和從業人員將陸續開放和返工,貨車通行問題也將得到緩解,整體判斷快遞物流迎來復蘇拐點;而政策的完善以及物流行業安全服務保障能力也得到切實強化,即使未來疫情反復,也不改發展韌性。
隨著物流產業鏈供應鏈的恢復,重點行業的上市公司也在積極復工復產。尤其在滬上市公司有序復工復產,汽車行業更是“領頭羊”。4月18日,上汽集團在臨港乘用車基地開啟了復工復產壓力測試,4月19日,壓力測試開啟后的首臺車下線,目前已有多個品牌的整車陸續下線,滿足國內及出口訂單需求。華友鈷業衢州基地生產的產品主要應用于3C數碼產品和新能源汽車,且主要產品大部分出口海外。
除了汽車制造業企業,電氣設備、母嬰用品和民生用藥等社會保障類行業企業的復工復產也在積極進行中。
積極因素之三:疫情
防控取得積極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和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同時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批件,疫情防控取得了新的進展。
此外,自4月22日開始,疫情“重災區”上海,新增陽性感染病例已連續6天呈遞減趨勢。北京在面對有所增長的確診病例時,反應迅速,在之前嚴防嚴守的基礎上,采取更加嚴密的措施,對感染者和密接者立馬隔離,相關場所和小區立馬封閉,核酸篩查快速跟上。該封的封,該查的查,該準備的準備,發布的疫情信息精準到位、防控措施思路清晰。
積極因素之四:
穩市場政策穩定信心
為了穩定市場,證券監管部門動作頻頻。
4月26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引導投資者關注長期投資業績、價值投資、理性投資,提高中長期資金占比。此前,證監會召開機構投資者座談會,會議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圍繞推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聽取意見建議,引導機構提高權益投資比例。充分發揮長期資金可以克服市場短期波動的優勢,用好用足權益投資額度,進一步擴大權益投資比例,提升長期收益水平。
不止證監會,國務院金融委也召開專題會議,研判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以穩定匯率。
市場參與各方都在積極維護市場穩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6日,年內已有448家上市公司宣布完成回購或發布回購預案。其中,4月以來就有超50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類公告,從回購目的看,大多數公司稱回購是為了維護二級市場股價,看好公司長期發展。
同時,基金公司、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也加入自購行列。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年內已有63家基金公司自購,合計自購114次,自購總金額達18.84億元。20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東擬增持的計劃,其中包括185位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或高管,累計增持金額下限達63.23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上市公司回購和增持案例增加主要基于兩點原因,一是部分公司股價已經跌入價值區間,屬于長期配置資金入市的合適時點,因此產業資本增持規模開始放大;二是上市公司回購有助于呵護市場信心,保護存量投資者的權益。
上市公司經營也展現良好韌性。截至4月27日,Wind數據顯示,滬深北4799家上市公司中,已經有3528家公司發布了2021年年報,占上市公司總數的73.52%。3528家上市公司營收總額穩步增長,整體表現不錯,營業收入總額為57.06萬億元,同比增長20.82%;凈利潤總額為4.94萬億元,同比增長22.37%。分行業看,休閑服務、交通運輸、采掘、有色金屬等行業年報利潤增速較高,從增速變動看,休閑服務、交通運輸、采掘、化工行業利潤增速較上年提升明顯。在已經公布年報的3528家上市公司中,有分紅預案的公司為2760家,占到了78.23%的比例。大手筆分紅的多是總市值、總營收和凈利規模排名都更靠前的“白馬”型公司,這也是這類公司更容易受到機構投資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隨著一系列積極因素的聚集,A股市場投資價值凸顯。”王漢鋒表示,情緒指標“磨底”,“穩增長”方向有相對收益,市場具備中線價值,當“穩增長”遭遇“供給沖擊”,市場整體估值已經降低至與歷史上大底部相仿的水平,市場累計回調的時間較長、幅度較大,估值處在相對低位,市場短期處在“磨底期”,中線已經具備價值。
“從中期角度看,中國內需空間大、韌性強,且政策空間相對充足,盡管短線市場更容易受情緒驅動而具有不確定性,但中期前景看好。”王漢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