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
會議要求,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實施好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要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今天中午,此次會議的消息一出,下午開盤A股三大股指就迅速反彈,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收復3000點。
今年3月以來,由于國內疫情多發,給經濟平穩運行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尤其是對包括深圳、上海在內的經濟重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進行的新一輪評估顯示,俄烏局勢、新冠疫情等國際事件除了直接影響經濟增長之外,也在對全球產業鏈產生深遠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格奧爾基耶娃:有兩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已經發生,一個是導致全球經濟停滯的全球疫情,至今我們還受到影響,另一個是發生在歐洲的戰爭沖突,這不僅影響烏克蘭,同時也導致大宗商品價格走高、食品價格走高,導致全球不確定性和難民危機等。
就在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付凌暉:總的來看,一季度我國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大,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困難和挑戰。
中國經濟 穩中見韌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經濟實現4.8%的增速,面對新的下行壓力,“穩”尤為可貴。而更加可貴的是,“進”的力量也在積蓄。承壓而上,中國經濟的韌性在發力,一系列穩增長、促消費、擴投資的政策已經密集出臺。
面臨巨大挑戰的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我們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三大下行壓力依然在持續,但同時我們會看到疫情重現,比2020年所看到的疫情的沖擊更要嚴峻。因為這次疫情,一個是它的規模和它對于我們一些核心區域的沖擊,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整個的內外疫情防控的不對稱,使我們的防疫工作比以往更艱難。那么同時我們還會看到烏克蘭危機所帶來的影響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格局性的變化,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帶來的全球物價水平的上揚,帶來的國際金融格局的變異,那么實際上對于我們未來2到3個季度的沖擊還會持續。所以說這些擔憂實際上是大家心里面預期進一步減弱的幾大核心。
鮮少露面的“穩物價”有著怎樣的出場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第一個就是烏克蘭危機所帶來的大宗商品整體性的上揚,這個上揚一個是關系到能源,第二個關系到食品,還有一個關系到很多基礎性的一些大宗商品,這個對于國計民生影響非常之大。第二個很重要的就是歐美本身的通貨膨脹,整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物價水平已經逼近6%。這樣的物價水平的上揚,必定會通過購買中國的出口商品來進行通貨膨脹的國際傳遞。所以較以往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成本的傳遞,同時還有一個需求拉動的傳遞。第三個通過我們前期疫情防控中間我們也會看到,對于我們的一些基礎產品的供應鏈、產業鏈、銷售鏈產生沖擊,而這些沖擊往往也會在物價上面出現一些短期的變化。這幾大因素疊加在一起,可能使我們未來的價格壓力持續抬頭,同時在某些區域也會出現對于人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一個干擾。所以這是我們穩物價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
疫情要防住 經濟要穩住 發展要安全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明確要求: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在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大的風險挑戰下,經濟發展如何穩增長?
求解穩就業 需要非常規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就業是今年穩增長和穩民生的一個核心焦點,也是考驗我們政策是否到位的一個核心指標,所以說這里面就需要我們要采取穩就業的一些非常規的手段。①我們必須要穩市場主體,特別是通過對疫情沖擊比較大的這些行業,中小微企業,特殊人群進行疫情補貼,保證這些市場主體不破產,甚至擴大一些雇傭,這是很重要的。②通過我們的一些增量政策的工具,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尤其是在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力度,那么這里面不排除我們通過一些大型的工程啟動,啟動以工代賑的方式來解決我們所出現的一些就業難題,尤其是農民工的就業問題。③除了常規的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我們還需要出臺一些非常規的政策,在疫情救助,在大型工程增量這方面做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