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書玉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現年91歲的巴菲特創造了1242億美元的財富,他的傳奇在于財富增長率的顯著、穩定和超長期。對于巴菲特而言,“很長的坡”是美國國運,“很濕的雪”就是他的投資方法論。
在量化基金經理李黃海看來,中國醫藥健康行業是一條“很長的坡”,而“很濕的雪”則是他的New Beta投資方法論。針對中國股票市場投資的特點,他提出了New Beta投資思路。
李黃海博士畢業于美國南加州大學,曾就職于美國一家管理規模約300億元的純量化股票投資基金(ClariVest),現就職于富榮基金。16年的中國、美國證券投資從業經歷,讓他形成了一套集研究、投資、交易和風控為一體的行之有效的新型量化投資管理體系。他在富榮基金參與籌建了New Beta投資中心,并擔任正在發行中的富榮首只New Beta基金——富榮醫藥健康基金經理。
找到“很濕的雪”
和“很長的坡”
證券時報記者:你過去學習工作的經歷讓您在中、美兩國都積累了較深的投資經驗,您認為在中國做投資如何找到巴菲特常說的“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李黃海:巴菲特傳奇的商業帝國,伯克希爾·哈撒韋,是巴菲特在1965年收購的。從1965年到2021年,伯克希爾每股市值在57年期間增長了36416倍。其財富的復合年化增長率為20.1%,一個并不十分驚人的數字。20.1%,可以拆解為兩部分:在此期間美國股市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復合年化增長率10.5%,加上巴菲特卓越的資產管理能力,年化超額收益率9.6%。
而中國公募基金要復制巴菲特傳奇業績,幾乎不可能。因為:其一、美國股市的長期Beta收益年化約10%,而中國股市目前只有5%~6%,以滬深3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為代表,近十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3%、5.7%;其二、巴菲特對于超大規模資產的管理能力,年化超額收益率+9.6%持續了至少57年,難以逾越;其三、巴菲特曾公開承認他擁有大約60%的財務杠桿,而中國公募偏股基金幾乎不可能使用資金杠桿。
巴菲特的傳奇,在于財富增長率的顯著、穩定和超長期。巴菲特總結:“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巴菲特的“很長的坡”是美國國運,“很濕的雪”就是他的投資方法論。在我看來,在中國做投資,醫藥健康行業是一條“很長的坡”,而“很濕的雪”則是我針對中國股票市場投資的特點,提出的New Beta投資方法論。
證券時報記者:你提出的New Beta投資方法論,要點有哪些?
李黃海:首先選取理想的Beta,是具有長期成長性和巨大發展空間的行業或主題的Beta,即行業/主題具備長期顯著的正Beta。歷史統計表明,近十年,全指醫藥指數的年化收益率約為10.1%,醫藥行業歷史上的Beta,顯著高于主要寬基指數的Beta。而且我預期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醫藥行業的Beta收益仍然會顯著高于A股寬基指數。因此選取中國醫藥健康行業作為富榮首只New Beta基金的投資標的。
其次,更優量化選股策略,創造更優超額收益。富榮New Beta量化選股模型非常簡單,只有五個因子,但這些為數不多的因子必須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經歷了嚴格長期的實戰考驗。這里所言的理論基礎,是指因子符合嚴肅的經典經濟/金融學或者行為經濟/金融學的規律。符合經濟/金融學規律,能最大程度將模型模擬績效落地為實際的基金收益,并確保其可持續性。而且富榮New Beta量化模型結構長期穩定,堅持選股因子“嚴進嚴出”。量化模型的長期穩定,也是量化投資的主要優點之一:保持理性,盡量免受市場波動的心理影響。
第三是有限度、超低頻的量化擇時策略。基本邏輯是通過中觀的行業動量與反轉,量化刻畫股市宏觀風險的集聚和釋放,主要是為了防范諸如2015年、2018年等大級別的股市系統性風險。擇時,在基金的投資策略中,屬于“錦上添花”的輔助策略。以富榮醫藥健康為例,其股票投資比例是60%-95%,通常情況下,基金滿倉運作,在極端情況下,會觸發有限度擇時。
立足長期投資
醫藥行業整體估值很低
證券時報記者:具體到量化選股,模型有何特點?
李黃海:首先,我們的投資期限窗口必須是長期的,即:基金投資者資金的屬性必須是長期的。只有在長期的條件下,才能滿足量化模型理論基礎中的均衡狀態條件。
第二,我們配置的是某類資產類別的股票群。我們量化選股模型的目標不是挖掘個別牛股、超牛股,而是構建一個均衡的組合,該組合在多個維度(包括:系統性的、價值的、成長的、流動性的)有合適的風險暴露,從而爭取獲取長期理想的收益率,因為收益是對所承擔投資風險的回報。
第三,模型將會長期保持穩定,因為我們追求的是理論上長期有效的股票定價因子所決定的收益,而經得起嚴肅研究和實踐考驗的主要定價因子為數不多,因此,我們不會由于市場的短期波動而調整模型結構。
證券時報記者:量化模型在醫藥行業的運用與其他行業有什么區別?模型的優化會基于哪些具體因素?
李黃海:量化選股模型在不同行業的運用,會有一些不同,因為不同行業的股票在不同時期的主要定價因子會所有不同。對于醫藥行業而言,重要的是成長性,而不是個股的估值夠不夠便宜,因為在將來可見相當長的時期里,中國醫藥行業的主要矛盾在于快速增長的健康和醫療消費支出,跟中國有限的醫療、治療、健康相關的資源、和全社會的公有醫療健康相關的社保/基金之間,存在巨大矛盾。因此,中國醫藥行業在將來可見相當長的時期里屬于朝陽行業,成長是主基調,所以成長因子在我們的選股模型里占有絕對重要的權重。模型的優化,是基于堅實的理論基礎、長時間的嚴格實戰考驗以及行業基本面的判斷。
證券時報記者:站在目前時間點怎么看醫藥行業投資?
李黃海:醫藥行業經過近一兩年的大幅調整,截至今年4月底,整個行業整體估值水平很低,靜態市盈率只有30.5倍,行業整體估值低于近十年來90%時間的估值水平。歷史上,只有三個時期的估值低于目前水平,2008年底、2012年初、2019年初,對應三次大級別的熊市末期。對于醫藥這種適合長期投資的行業,在目前這個價格水平,獲取到我們長期收益率目標的勝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