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下虛擬跑鞋價格5000元至4萬元不等
StepN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web3鏈游的企業StepN發布《關于清查中國大陸賬戶的公告》稱,StepN將清查中國大陸賬戶,并在2022年7月15日停止向大陸用戶提供GPS及IP地址服務。據了解,StepN平臺下的虛擬鞋子售價5000元到40000元不等,用戶存在難以變現等問題,專家提示警惕虛擬跑鞋的詐騙風險。
借“跑步就能賺錢”模式
迅速吸引眾多投資者
公開資料顯示,StepN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兩位開發者Yawn Rong和Jerry Huang將鏈游中的代幣和游戲、運動相結合后的平臺。該游戲宣稱“以環保和減少碳排放為理念”,憑借“跑步就能賺錢”的模式,迅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和跑步愛好者。
玩家先在App內購買運動鞋,通過實際的跑步運動,就獲得鞋子的GST產出。GST是游戲內運動鞋NFT的產出Token(游戲內Token)即數字資產。同時玩家通過消耗GST可以升級鞋子,鞋子的等級越高,玩家能通過運動賺取的GST越多,每天產出的GST就越多。
App內跑鞋的價格多在5000元到40000元不等,玩家可以選擇買一雙或者多雙鞋。官方稱越好的鞋,后續賺取的GST收益越高。玩家為了養鞋,需要經常維修、升級、繁殖鞋子,這都需要額外花錢。
除去運動賺錢,在游戲中玩家還可以用兩雙鞋合成一雙鞋,每雙鞋子可以合成七次,參與合成的鞋子等級越高,就越有可能獲得高等級的鞋子,獲得的GST產出就越多。同時,平臺還允許用戶在游戲內的公開市場出售NFT跑鞋,跑步及公開交易所獲得的收益可以兌換成USDC(以美元作為支持的加密穩定幣)。
據悉,在用戶購買跑鞋賺取GST代幣的這個過程中,官方按照6%的市場交易額收手續費。
超300萬用戶參與
市值突破10億美元
這款游戲于2012年12月上線,截至今年5月底,平臺稱已經擁有超過300萬的用戶。
據悉,這款游戲目前只在海外上線,經過記者測試,國內的應用市場無法下載該App。即便如此,這款游戲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知名度,不少國內玩家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游戲。在國內的各大平臺和網站上,也可以找到許多攻略和經驗帖。
這款游戲也引起了資本界的關注。2022年1月20日,StepN宣布完成5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4月初,StepN又宣布市值突破10億美元。據StepN官網信息顯示,StepN月收入超7億元,每日交易費用凈利潤達3342萬元。其中,在5月21日StepN官方舉辦的項目問答活動上,StepN稱將跨鏈到BSC(幣安智能鏈,可描述為與幣安鏈平行的區塊鏈),會為平臺帶來更多用戶量,次日其協議收入就超過了5000萬元。
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虛擬跑鞋價格暴跌
5月27日,StepN發布了《關于清查中國大陸賬戶的公告》,公告稱,為積極主動響應相關政策,將依據使用條款對大陸用戶進行清查,2022年7月15日停止對大陸用戶提供GPS以及IP定位服務。
在公告發布兩天后,BSC鏈跑鞋的價格跌幅達90%,從25BNB跌到13BNB,最低跌到1.5BNB,跑鞋地板價從30000元跌至3000元,其游戲代幣GST的價格也從200元跌至20元,不少玩家虧得血本無歸。
值得注意的是,StepN發布公告的第三點就強調“從未向大陸用戶開放下載通道,并提示玩家謹防詐騙”,以主觀的善意提示來規避相關法律風險,但卻被不少網友反映稱其是“web3.0版的龐氏騙局”。
提醒
消費者應提高警惕 不要成為別人手中的“韭菜”
打著“運動賺錢”旗號的新玩法不在少數,其中不乏一些騙局。此前,趣步App就曾打著“每天走夠4000步,每月至少能賺200元”的宣傳口號對消費者實施詐騙。最終,趣步App因涉嫌傳銷、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被政府部門立案調查。
這種在虛擬世界中產生交易的玩法,也被警示過相關風險。今年2月18日,國務院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就發布了《關于防范以“元宇宙”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提醒民眾警惕打著“元宇宙”概念,宣稱“邊玩游戲邊賺錢”“投資周期短、收益高”,誘騙參與者兌換虛擬幣、購買游戲裝備的欺詐行為。
對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的互聯網專家劉興亮表示,社會上有很多借著web3.0的風口包裝產品和項目,希望消費者能提高警惕,不要成為別人手中的“韭菜”。
對于StepN是否是金融圈里的龐氏騙局,以及消費者如何分辨是否是真正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北青報記者采訪了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盤和林表示,我國對于NFT產品的監管力度加強,二級市場交易NFT本身有違代幣交易規則,所以,此類NFT應用平臺撤出大陸市場只是時間問題。NFT是有炒作嫌疑,但和龐氏騙局的邏輯是不同的,諸如虛擬跑鞋的價格,主要炒作是在二級市場,這更像擊鼓傳花。
盤和林提示稱:“現階段,國內NFT藏品僅供收藏,屬于藝術性分享為主,增進品牌IP推廣為輔,并不是用來交易的,但不能交易的NFT,的確也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所以,NFT在國內當下并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以價值炒作為誘餌的NFT產品,都是騙局。以藝術分享,IP推廣,在相同興趣用戶之間傳播的,就并非騙局,往往這類NFT藏品價值也很低,因為無法二次交易。”
本組文/實習生 王思琦
本報記者 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