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少人多的大城市,如何破解企業的產業空間困境?在深圳,聯合拿地和聯合上樓成為新趨勢。
近日,位于深圳南山區西麗的三宗新型產業用地成功出讓,總成交價7.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讓3宗產業用地為連體地,分別建設多產業融合聯合大廈、數字經濟產業聯合大廈、先進制造業聯合大廈,三宗地由競得單位與政府委托統籌單位統一建設,多家企業“聯合上樓”。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地對于“宗地準入行業類別”、“產權要求”等條款進行了相應調整。
早在2018年,深圳南山區已經將“聯合建樓”作為重點改革課題,進行了探索和嘗試。記者發現,聯合拿地和聯合上樓在深圳逐漸成為了一種新趨勢。在羅湖區筍崗片區,周和莊大廈正在緊張建設當中。據悉,周和莊大廈是羅湖首個“聯合上樓”的總部大廈,總投資15億元。周和莊大廈于2017年底啟動招拍掛程序,隨后由周大生珠寶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聯合摘牌。
深圳一家珠寶企業的行政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企業快速發展業務量大增,辦公空間出現缺口,與傳統的“租寫字樓”相比,企業更愿意通過聯合建設的方式,解決產業空間不足,也可以更好增強企業在深發展的“定力”。此外,如果通過租賃不同寫字樓的方式解決空間不足問題,員工不在一起辦公也會增加管理、溝通的成本。
有分析人士表示,允許企業聯合競買土地建設總部大廈,以“共享經濟”理念滿足更多企業發展空間需求,可一定程度抑制“脫實向虛”現象,但大規模落地還需要一些程序上的創新,例如對“聯合體”連帶責任進行規定,創新退出機制,創新分證登記制度、分別限定不得轉讓等。
企業“聯合上樓”的背后,深圳也在積極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供應以及優質產業空間供給方面的創新,以實現產業空間提質增效。今年3月,深圳市龍崗區寶龍科技城G02203-0022號宗地成功出讓,是深圳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優質產業空間供給雙試點改革出讓的首宗產業用地,打造“低成本開發+高質量建設+準成本提供”的高標準優質產業空間供給模式。
廣東省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土地功能的調整、存量用地的盤活等,這對于深圳有著重大意義。深圳的很多工業企業轉型升級之后,事實上生產空間在變小,而配套的研發、辦公用房,以及上下游的生產型服務業需要大量用房,“二三產業混合用地”的探索,將使得土地用途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日前,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其中也完善產業空間保障體系,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制造,在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深汕等區,規劃建設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形成“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空間梯度體系,加大園區土地連片整備力度,實施區域生態環境評價,建設一批定制化廠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