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股定價與二級市場深度“捆綁” 業界:發行市盈率約為可比公司八至九折
本報記者 吳曉璐
進入5月份以后,新股發行市盈率走低,破發現象大幅減少。據記者梳理,5月份以來,截至6月19日,科創板和創業板新股發行市盈率較今年前4個月走低,且無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北交所則有3只新股破發。
新股發行定價直接關系到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目前,新股定價與二級市場深度“捆綁”,新股發行市盈率較可比公司市盈率約打八折至九折。前期二級市場走低,以及破發頻現導致市場重新調整新股發行價心理預期,進而導致近期發行市盈率走低。北交所由于二級市場可比公司較少,對一級市場的定價參考較弱。
市場化定價機制
引導新股定價自我調節
今年前4個月,新股頻現破發,引起了市場和監管部門的關注。4月下旬,上交所組織多家券商召開座談會,要求各主承銷商審慎撰寫投資價值報告;在充分考慮市場、行業及承銷風險后,審慎確定發行價格。近日,深交所對20家承銷商出具《問詢函》,關注投資價值報告出具程序及預測審慎合理性。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自5月份以來截至6月19日,37只新股完成發行定價(以招股日期統計)。具體來看,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分別有4只、8只、15只和10只新股完成發行定價,平均發行市盈率分別為22.99倍、73.76倍、33.83倍和23.41倍。與前4個月相比,科創板和創業板發行市盈率顯著降低,分別下降45.75%和34.91%;另外,北交所新股發行市盈率下降6.88%,主板基本持平。
截至6月19日,上述37只新股中,23只已經上市。除了3只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外,其他新股上市首日均為上漲或持平,平均漲幅約60%。
對此,北京某券商投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前段時間二級市場下調,導致市場整體估值下降,此外,因為前期新股破發率較高,市場各方重新調整了新股發行價心理預期。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科創板和創業板一級市場發行市盈率下降,是年初以來科創板、創業板新股破發頻現后市場進行自我調節的正常表現。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機制能夠有效發揮動態調節作用,引導新股定價回歸理性。
談及當前新股定價模式,南方某券商投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新股定價的思路是,發行人的動態、靜態市盈率較二級市場上同行業可比公司市盈率打八折至九折左右?!叭绻蟊P走勢穩健,同行業可比公司市盈率處于合理區間,在此基礎上打個折扣,新股發行市盈率就比較合理?!?/p>
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科創板和創業板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與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比值分別為1.23和0.87,而自5月份以來截至6月19日,分別降至0.96和0.75。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5月下旬以來,北交所有3只新股破發,而此前北交所并未出現新股破發。對此,上述南方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與滬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二級市場可比公司較少,一級市場的定價指導性弱一些。
汪惠青認為,北交所出現的破發現象一定程度上受到今年以來股市走勢低迷的影響,但目前來看屬于市場博弈的正常結果。
新股發行定價影響因素多元
業界希望建立長期評價體系
在發行市盈率降低的背景下,大多數新股依舊超募,超募新股多數分布于信息通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行業。5月份以來,上述8只科創板新股超募106.35億元,15只創業板新股超募49.28億元。
“超募說明市場對科創板、創業板中眾多戰略新興領域企業具有較高的預期?!蓖艋萸啾硎荆贿^,新股超募的潛在風險也值得關注。我國資本市場對超募資金的使用情形做出了明確規定,主要用于現金管理、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回購、投建新項目、股權收購等。上市公司利用超募資金的渠道有限,存在投資風險且資金利用效率較低,因此需盡量防止超募發生。發行人需要提前做好項目儲備,合法、合理、有效利用超募資金。
談及未來新股發行定價如何進一步優化,上述南方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未來希望監管部門對新股發行定價制定一個長期、系統、合理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體系給市場參與者進行打分,可以由投資者進行評價。定價合理以及定價能力強的保薦機構會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進而促使行業提升定價水平。”
上述北京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新股發行價由諸多市場因素決定,處于持續動態調整的過程,是市場多方博弈的結果。后續發行定價應堅持市場化方向,促進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優化資源配置。
“注冊制下,影響新股定價的因素更趨多元化,不僅受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等內因影響,還受到定價規則、市場環境、承銷商、投資者情緒等外因影響。”汪惠青表示,推動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合理化,首先監管部門需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不斷完善股票發行定價、承銷配售等相關制度規則,優化報價流程,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其次,承銷商需充分履行資本市場“看門人”職責,發揮專業估值定價能力。最后,機構投資者需認真研究,科學提升投資決策能力,合理把握企業的估值和報價。(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