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曾在2008年前后經歷過一段高峰期,但好景不長,資本大量涌入后隨之而來的是產能過剩,導致大多數企業停工停產甚至倒閉。業內人士呼吁,此輪光伏產業高景氣度下,上市公司跨界要“摘桃子”,更要“種好樹”。
本報記者 王 鶴
見習記者 王鏡茹
光伏產業已經成為新能源領域的大熱門之一,多家上市公司瞄準該領域并上演“跨界”投資。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至今已有不少于20家公司宣布進軍光伏產業,行業涵蓋家電、汽車、快遞、玩具等,跨界投資額動輒上百億元。
然而,就在不少上市公司入局光伏的第一時間,往往也迎來了監管的火速關注或問詢。記者注意到,監管關注的問題重點指向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資金支撐、投資后是否具有還款付息能力,甚至有上市公司被監管直指“賬上資金遠低于投資額,跨界光伏為哪般”?
“公司賬上資金少卻能做大筆投資,這樣的投資事項可能存在較大概率的不確定性,往往具有虛構的成分。”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需要公司在信息披露的時候拿出真憑實據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進行說明。”
光伏產業曾在2008年前后經歷過一段高峰期,但好景不長,資本大量涌入后隨之而來的是產能過剩,導致大多數企業停工停產甚至倒閉。不少業內人士呼吁,此輪光伏高景氣度下,上市公司跨界要“摘桃子”,更要“種好樹”。
多家公司跨界光伏收關注函
6月20日,有2家上市公司因大手筆投資光伏產業而引來深交所重視并下發關注函,在2份關注函中,深交所分別對公司是否存在資金狀況等條件不足以支持相關項目開發、投資后是否具備還款付息能力等問題要求補充披露。
據了解,上述2家上市公司一家主營養殖業,擬投資400億元布局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產業,另一家上市公司主要從事特種玻璃產業研發、生產、銷售等,此次擬投資41.91億元投建光伏項目。
跨界投資光伏產業在近兩年并不罕見,但值得關注的是,有的上市公司本身資金緊張或已經陷入虧損,卻出手闊綽投資光伏產業,其投資背后的資金來源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來股份、聆達股份以及上文提到的2家上市公司在內的多名“跨界者”收到監管函。以中來股份為例,今年3月份,公司發布公告稱擬以140億元首次進入硅料環節,引發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進行大額投資的合理性,并充分提示資金籌措不及預期等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來股份賬面貨幣資金為26.18億元,實際可支配貨幣資金為4.1億元,投資額遠高于目前公司賬面資金和資產規模。也有上市公司在凈利潤陷入虧損的情況下,高溢價收購光伏標的,甚至做出不低的業績承諾,高調搶入光伏賽道。
易觀分析高級分析師江山美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長期來看光伏產業前景廣闊,但短期和中期來看,可能會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受到一定影響。這就要求上市公司用于投資光伏產業的資金是長線資金,并且該項資金不會影響公司自身的經營生產。”
“光伏是受政策驅動的產業,在雙碳背景下,行業景氣日益走高,我國光伏產業發達,國際需求較大,上市公司跨界光伏業務,有助于提升自身業績。”張孝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光伏產業的發展依然受到技術創新和應用成本的雙重制約。“企業跨界若沒有強大的技術積累和市場開拓能力,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
光伏產業面臨下一輪洗牌?
目前光伏行業高速發展。中信證券研報顯示,預計今年第三季度硅片新勢力擴產超預期,產能爬坡速度較快,同時相關企業也在醞釀新一輪擴產計劃,硅料實際需求將被放大。在“雙碳”目標的加持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達330GW,中國將占三分之一。
然而,按照目前的產能規劃及趨勢發展,供大于求仍是新老玩家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另據研究機構Exawatt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硅料產能需求比大約為1.333;而2022年,全球多晶硅產能預計將達到105萬噸,需求將達到65萬噸,硅料產能需求比為1.615,供過于求。
張孝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強力驅動下,我國光伏產業10多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和產業配套體系方面位居全球前列,光伏領域前景光明,已經擺脫了歷史上產業出清的陰霾。”
“經過上一輪大規模的洗牌,光伏產業有了一定的行業經驗積累,短期而言,光伏行業暫無重大利空。”隆眾資訊光伏行業分析師韓珊珊告訴記者。
江山美認為,經濟、金融波動、周期輪動實際上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能夠去偽存真。自身實力過硬、有強大競爭力和技術壁壘的光伏企業必然在波動中證明自身的價值。上市公司入局光伏產業,要“摘桃子”,更要“種好樹”。(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