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今年以來,惠民保項目持續加速落地。根據眾托幫最新統計數據,截至6月22日,惠民保項目已覆蓋232個地級市。雖然今年還未過半,但截至6月22日,惠民保保費收入已達65億元,較去年上半年增長25%;參保人數約為6000萬。
作為有政府指導或支持的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近兩年,惠民保快速發展并成為現象級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在制定本年度惠民保項目方案時有所調整。而對于社會各方普遍關注的“死亡螺旋風險”,業內人士認為,為防范這一風險,可放開醫保個賬支付惠民保,以提高參保率。同時,應科學設置對既往癥群體的保障程度。
多地調整項目方案
選擇“加量不加價”
備受關注的上海“滬惠保”目前正處于2022年的投保期,從前期預約情況看,投保情況仍然較為理想,預約參保人數超過370萬人,預約參保率超過18.7%。今年的參保率能否超越去年的38.49%還有待投保期結束進一步觀察。
今年,多地惠民保進入續保期,在制定本年度方案時多有調整。例如,從保障責任來看,“滬惠保”2022版新增了CAR-T前沿醫療藥品以及15種海外特藥保障,并將國內21種特藥保障擴展至25種,適應癥由17種擴充至23種。與此同時,其價格從去年的115元上漲至129元。
“從保障責任和價格的變化關系來看,在調整惠民保項目方案時通常有三種情況,一是‘加量又加價’,如‘滬惠保’;二是‘加量不加價’,如‘惠蓉保’;三是‘加量降價’,如‘西湖益聯保’下調了部分參保群體的保費。”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對記者表示,其中,“加量不加價”的情況較多,增加了保障責任。
方案的調整與理賠率關系密切。目前,各地惠民保項目理賠率差異較大。例如,根據官方最新數據,截至5月底,首版“滬惠保”在過去11個月的賠付總額為6.44億元,尚有最后一個月的賠付數據未出爐,而其總保費收入約8.5億元。此前,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滬惠保”的擔憂。一位分析人士認為,“滬惠保”4月份和5月份的賠付或較少,而6月份應該是高峰,最終結果尚待官方發布。但另一個城市2021年總保費約6400萬元,運行10個月共賠付了600多萬元,預計滿期賠付率仍然不會超過20%。
“一般而言,賠付率較高的產品若要進一步增加保障責任,就需上調產品價格,而賠付率低的產品則可直接增加保障責任。”龍格表示。
整體來看,目前大部分城市惠民保前期賠付率偏低,一些城市為了解決“賠不出去”的問題持續調整方案。例如,杭州“西湖益聯保”、紹興“越惠保”等都曾為了提高賠付率而調整方案。
“根據實際賠付,從去年5月份開始3次調整保障待遇,理賠范圍基本實現醫保目錄內外的藥品、醫用耗材、診療項目全覆蓋。”紹興發改委6月20日在公開信息中介紹道。這種調整也得到了市民的認可,據介紹,調整后“越惠保”的賠付率達到了91.3%,今年該市參保率在去年基礎上提升6.2個百分點至71%。
做大惠民保規模
增強風險承受能力
社會各界對惠民保實際運營效果以及可持續性也保持著高度關注,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惠民保的可持續性最受各方關注。
惠民保的可持續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保障責任、產品價格、投保率、賠付率等。以賠付率為例,如果理賠率過低,可能導致產品缺乏吸引力;如果理賠率過高,則可能導致相關險企“賠穿”,同樣影響其可持續性。
龍格認為,除參保率外,核心變量還包括惠民保對既往癥的定義及對應賠付方案。為提升參保率,政府可放開醫保個賬以支持惠民保。
“根據觀察,開放醫保個賬的地方惠民保保費約為120元/年,參保率集中在15%至30%的區間;未開放醫保個賬的地方惠民保保費約為60元/年至80元/年,參保率集中在5%至10%的區間。惠民保保費的‘池子’差距明顯。”龍格表示,只有做大規模,惠民保的風險承受能力才會更強,運營穩定性才會更高。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也提出,建議允許和鼓勵各地使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惠民保保費,這是提高參保率和規避逆向選擇的實質性支持,同時也增強了地區間惠民保的公平性。
同時,“死亡螺旋風險”也是影響惠民保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即當產品不能惠及大部分群體時,健康人群趨向退保,保障計劃只能吸引健康狀況不佳、理賠概率較高的疾病體,形成“逆選擇”,最終導致保障群體健康狀況惡化,影響項目可持續發展。
對此,龍格認為,一方面要放開醫保個賬支付惠民保,提升參保群體數量,平衡其年齡和健康狀況;另一方面要對既往癥進行科學定義并設定好賠付比例以控制風險,否則項目若要達成“保本微利”的目標,就得持續漲價,但這必然造成部分參保群體流失,影響可持續性。
太保壽險政保業務部總經理劉杰表示,“死亡螺旋”的出現需要長達數十年的過程。目前惠民保類業務還處于初生期,目前還未出現形成“死亡螺旋”的趨勢,后續需進一步觀察。從產品發展趨勢上看,增加健康人群的獲得感是保證惠民保參保率的重要因素。(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