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的救命錢,大部分流向了私人的口袋,這無疑有違大病眾籌的初衷。
有過大病籌款經歷的殷先生告訴《中國慈善家》,他發起的籌款鏈接中,病歷單上有聯系方式,所以就接到過很多專業推廣人員打來的電話,表示可以幫助他進行推廣。對方還說,能保證每天1千元以上的籌款效果,籌款成功后,要將一半的錢作為“服務費”分給推廣人。
針對大病籌款,這兩天不少媒體報道顯示,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條由“職業籌款推廣人”領銜的灰色鏈條。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購物平臺和社交平臺上,都有大病眾籌“職業推廣人”的存在,他們抽成低則50%,最高達到了70%,有些“籌款推廣人”甚至要求,在籌款鏈接中填寫其提供的收款賬戶。
先要明確一點,“職業籌款推廣人”的存在,是公益眾籌面向市場的一個自然產物。這個特殊群體的存在,確實幫助部分亟待救助的患者和家屬籌到了一些救急款。因為,那些患者和家屬本身能調動的社會資源就少,遇到大病才有救助的需求,而“職業籌款推廣人”幫助進行推廣,讓籌款鏈接被更多人看到,提升了籌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從這個角度看,市場化的手段,確實達到了公益的效果。
但如果求助者的救命錢,大部分流向了私人的口袋,這無疑有違大病眾籌的初衷。不管怎么說,做慈善公益不等于必須反對市場化的行為,“職業籌款推廣人”也不是不能通過大病眾籌來賺錢,但所有的這些獲利行為,不能扭曲公益的初心和本質。否則,六七成的籌款被當成服務費或傭金拿走,這算哪門子慈善?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