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記者戴小河、王悅陽)能源安全事關全局。眼下正值迎峰度夏的關鍵時期,電力保供是否充足?在全球能源供應緊張的背景下,我國能源領域雙碳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第一批、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進展如何?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及相關部門負責人2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詳細介紹了我國能源保供和能源綠色轉型的有關情況。
迎峰度夏電煤充足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何洋說,目前全國電煤庫存充足,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電力保供基礎進一步夯實。
今年7月以來,受經濟增長和氣溫偏高等影響,我國電力消費和用電負荷也較快增長。隨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電負荷高峰來臨,預計全國用電負荷還將繼續攀升。
針對上述情況,國家能源局提前著手,制定多項措施,做好迎峰度夏的各項保障工作。
何洋說,首先在電力保障方面,持續加強電力供需的監測和分析,研判全國的電力供需形勢,及時全面準確掌握各省的電力供需情況,同時指導各地和企業做細做實電力保供的應對方案。其次是推動重大電力項目的建設投產,今年上半年,全國新投產的各類電源合計7000萬千瓦。新投產陜北到武漢、白鶴灘到江蘇等跨省區的輸電通道。
煤電是電力保供的中堅力量,國家能源局多措并舉保障電煤供應:一是壓實煤炭增產保供責任,國家能源局與各產煤省區簽訂了煤炭安全保供責任書,明確煤炭生產任務。二是穩定煤炭保供政策,將去冬今春煤炭保供政策統一延續到2023年3月,充分釋放先進產能。三是堅持全國煤炭產量調度,對產煤省區產量和運行情況做到每日調度,第一時間掌握全國的煤炭生產動態,及時幫助地方和企業解決在煤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四是加快先進產能投產,今年以來核準煤礦先進產能3770萬噸/年,調整產能900萬噸/年,并推動試生產產能6000萬噸/年。五是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督促中長期合同履約,保障電煤正常供應。
何洋表示,通過上述措施,盡管近期用電負荷創出新高,但全國的電力供需依然平穩有序。
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預計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
“從現在到2030年,預計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按平均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增長,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章建華說。
國家能源局狠抓“十四五”能源規劃和能源領域碳達峰方案的落地實施,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增加約1.3億千瓦,同年10月突破10億千瓦大關。預計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8%左右。今年以來,還核準開工了6臺核電機組。
二是積極推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大力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暖改造。2021年已經完成改造2.4億千瓦,今年將繼續改造2.2億千瓦,為“十四五”時期累計改造6億千瓦的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三是加強終端用能的清潔替代。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提前完成規劃目標,清潔取暖面積達到156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73.6%,累計替代散煤超過1.5億噸,對降低PM2.5的濃度、改善空氣質量的貢獻率超過1/3。另外,將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建設,截至今年6月已建成392萬臺,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基礎設施。2025年將可以滿足超過2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加快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是支撐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擴投資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說,這是“十四五”時期新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家能源局做了多項保障工作。
“首先是建立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協調工作機制。”李創軍說,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按周調度、按月監測,督促相關省份加快推動項目“能開盡開”。
其次是建立了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接網工程審批的“綠色通道”,確保大基地項目“能并盡并”。
第三是在不觸碰生態紅線、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國家能源局會同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進一步強化要素保障,加快落實大基地項目用地、環評、金融等支持政策。
李創軍說,截至目前,第一批基地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第二批基地項目清單也已印發,第二批項目主要布局在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區,這些地區也是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的主要分布地。第二批項目已經納入國務院印發的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當中,目前這些地區正在抓緊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項目建設。